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画笔为枪,武强年画再现抗战烽火

8月30日上午,武强年画博物馆讲解员李景玮(右)正在向参观者介绍抗战年画。河北日报记者孟宪峰摄

“您看这门神,到了抗战那会儿,就成了保家卫国的‘武器’!”8月30日,武强年画博物馆的近现代展厅里,讲解员李景玮正给游客讲解年画《打日寇救中国》。

李景玮说,传统年画中门神的威严被转化为对日寇的愤怒,老百姓看到这样的年画,就会唤醒集体的抗争意识。

游客们听着,纷纷点头,围在年画前,俯身细看——泛黄的画纸上,熟悉的门神怒目持械,旁侧“打日寇救中国”六个字格外醒目。

武强年画,这一北方农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在抗战时期曾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近日,随着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持续升温,武强年画博物馆游客量较往年同期明显增加,不少家庭、学生团体专程前来,在欣赏传统民间艺术中重温峥嵘岁月。

李景玮说,1938年前后,晋察冀边区等地的艺术家和进步画家,比如阎素、江丰、古元、彦涵、王朝闻、罗工柳等,在学习武强民间年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旧年画进行改造,并同武强的年画艺人郝云甫、陈文柱、张福旺、张万年、肖福荣等一起,创作出许多宣传抗日的优秀作品,他们以画笔为枪、刻刀为刃,将民族责任感融入作品,鼓舞军民抗敌。

其中,《保卫边区》最具代表性。画面里,头戴白毛巾、肩扛大刀的武装战士骑在昂扬战马上,眉宇间满是胜利豪情。

“抗战初期局势严峻,这幅年画传递积极抗战情绪,为边区乃至华北民众注入信心,让‘抗战到底’从抽象概念变成百姓能共情的视觉形式。”李景玮说。

《兄妹开荒》则以浓郁生活气息传递抗战力量。画面里,扛锄头的哥哥尽显劳动者坚韧,挑着热米汤、米面馍的妹妹笑容质朴,初升朝阳象征新希望。这幅受同名秧歌剧启发创作的年画,生动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场景,将自力更生支援抗战的精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开来。

来自山东的游客李先生说,从小他就听家里老人讲抗战时开荒种地、支援前线的故事,今天看到这幅年画,当年那些故事具象化了。那会儿条件那么苦,还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支援抗战,这种精神到啥时候都不能忘。

“年画本是农家节俗装饰,抗战让它扛起时代责任。”武强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康英勤介绍,1937年以后,不少抗战主题年画或作为慰问品送给军烈属,或在集市售卖,成为抗日宣传重要载体,它们不仅是民间艺术瑰宝,更是鲜活的历史教材。(河北日报记者 孟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