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在抗大陈列馆上一堂红色思政课

8月31日,在抗大校部旧址,小讲解员正在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河北日报记者吕若汐摄

“同学们,这里就是抗大学员曾经住过的老房子,等会儿大家要认真听讲、仔细观察,感受当年他们学习生活的场景……”8月31日上午,在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部旧址,抗大陈列馆讲解员张丽超正在给小讲解员们上一堂红色思政课。

1940年11月至1943年春,抗大总校移驻邢台浆水镇。在此办学期间,抗大总校校部、政治部等机构驻地分布于浆水川畔40多个村子。“这些红色资源,成为人们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张丽超说。

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抗大陈列馆依托抗大旧址的优质资源,深入挖掘打造了前南峪村、寨上村等9个旧址村,今年重点对前南峪村的校部旧址进行了改造提升,目前已基本完成。

今年暑假,抗大陈列馆继续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从当地学校新招募了20多名三到六年级小学生,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培训。“我们把此次培训的最后一课选在了抗大校部旧址,就是想让同学们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实物,更直观地感受那段烽火岁月,更深入地了解抗大历史、感悟抗大精神,以后给游客讲起来更有感情。”张丽超说。

沿着抗大校部旧址内蜿蜒的石头路向上走,红石砌成的院墙、垒就的房屋古朴厚重。这里共有抗大总校校部等16处旧址200余间房屋,每一座院落、每一个展览,都像一本摊开的历史书,无声地讲述着发生在烽火岁月里的故事。

为了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抗大校部旧址在修复时特别注重“场景复原”。在抗大总校通讯排旧址,复原了工作人员发电报、油印书本的人物场景;在抗大总校训练部部长王智涛旧居,土炕上两个人物雕像围坐在一张小桌旁,生动再现了当年王智涛与战友商量工作的场景。“当年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简陋又艰苦的环境里,一边坚持学习军事理论、研究战略战术,一边还要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扫荡’……”张丽超结合眼前的场景,向小讲解员们细述抗大历史。

“先辈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学习、战斗,他们太厉害了。我要把他们的故事好好记下来,讲给更多人听。”小讲解员王新阳说。

临近正午,阳光洒在抗大校部旧址的红墙上。在一处影壁墙前,几名游客正驻足端详墙上的文字。王新阳看到后主动跑过去,声音嘹亮地介绍:“叔叔阿姨,这上面写的是抗大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随后,她带领游客一边参观,一边讲解起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赢得了游客的阵阵掌声。(河北日报记者 吕若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