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区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绘就文明底色 提升幸福成色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许君强、毛宇)8月22日晚,栾城区海棠公园灯光璀璨,一场草坪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市民们聚在草坪上,在晚风中共享音乐会带来的轻松与愉悦。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文艺活动,还是栾城区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缩影。
“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机会在户外这样放松听歌,今晚的氛围太赞了!”带着孩子观看演出的市民王女士说,当大家举起手机闪光灯,跟着旋律欢唱的那一刻,感觉所有烦恼都没了。
近年来,栾城区以“双争”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形式,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走深走实。从百姓喜闻乐见的草坪音乐会,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文明新风正以百姓看得见、听得懂、易参与的方式,融入其日常生活。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栾城区今年已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从春节期间的千副春联送祝福,到清明时节的讲述英烈故事;从端午期间制作香囊传递温情,到桌上冰壶、象棋和围棋比赛增进交流……一场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移风易俗也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栾城区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
近日,在楼底镇农民大舞台,30多名群众轮番登场,自编自排自演移风易俗节目,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倡导文明婚嫁新风尚,引发现场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在冶河镇乏马村,大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等举措,持续推进婚丧礼俗改革。“现在办红事白事都坚持节约、从简,村民操办支出费用大幅度降低了。”说起村里开展移风易俗后的变化,村民裴军刚深有感触。如今村内酒席规模缩减过半,婚丧嫁娶人均支出较5年前下降七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渐成共识。
精神文明创建要更好地服务民生,栾城区始终聚焦民生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连续4年开办爱心暑期托管班,累计服务儿童200多名,有效破解暑期孩子“看护难”;通过青年联谊会搭建交流平台,弘扬健康婚恋观;成立“女红坊”,满足居民日常缝补需求,助力妇女灵活就业;组织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义剪、义诊等暖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