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教育


基层就业故事丨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房晓楠:“就想多学一点,多了解一点”

2018年,房晓楠在检查CIR设备接收情况。 受访者供图

8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石家庄的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BIM(建筑信息模型)行测室时,总工房晓楠正在电脑上构建邯马铁路改造项目的模型。

“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管理,都能通过BIM软件提前模拟。”房晓楠介绍,BIM技术让设计蓝图变得立体可视,在指尖就能拥有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

其实,BIM并非房晓楠的专业必修课。2012年考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后,勤奋好学的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软件、钻研案例、参与项目,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大学时我就一个想法,把专业知识学好,以后靠真本事吃饭。”大学期间,房晓楠非常重视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学习,对于自己喜欢的编程学习,更是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经常晚上在学校计算机机房一遍遍练习上课时的程序算法,直到理解透彻为止。

“就想多学一点,多了解一点。”房晓楠说。

学习过程中,房晓楠还主动跟老师进行交流。“主动学和被动接受知识,效率和理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房晓楠回忆,他当时想做一个故障排查系统,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很快掌握了软件架构如何设计,功能如何实现。

大二暑假,学校给学生们发了当时比较先进的BIM技术应用课程,让感兴趣的学生自己学习。房晓楠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不仅看完了老师提供的课程,还自学了附加课程。

开学返校后的课堂上,当房晓楠拿出独立完成的一个楼体主体模型时,指导教师也禁不住惊叹,一个暑假的时间居然能掌握得这么好。

随后,房晓楠还在学校办起了BIM协会。房晓楠一边给大家培训这项新技术,一边参与工程单位实际项目,在实践中继续学习。“那是一段边学边做、快速成长的时光。”房晓楠说。

毕业后,房晓楠到南昌铁路局南昌通信段工作,并被派往新成立的无线电车间工作班组,在信号极差的山区坚守了一年。

利用这段时间,房晓楠埋头自学通信专业知识,第二年在参加全段200多人的铁路通信专业比赛中,房晓楠一鸣惊人,获得一等奖。

工作的机遇,随即到来。江西省劳模、火车头奖章获得者王梅打来电话。

“小房愿不愿意来我这儿?”

“我愿意!”

2017年,房晓楠调入南昌通信段王梅劳模工作室。他发现南昌无线通信检修所拥有的CIR(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种类多、数量大,但无法做到CIR障碍的精准维修,一些设备缺陷共性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处理。

在王梅工作室的牵头下,他研发了一套基于铁路专用的CIR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研制出后,在全段8个检修所进行试用,使CIR信息的录入时间大幅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

事后,房晓楠曾和自己的师父王梅聊起,为什么会在众多的年轻人当中选中自己?

“能吃苦,爱钻研,身上有股遇到问题一定要解决的劲儿。”王梅说,基层技术创新,需要的正是这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

凭借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和专业技能,在2018年江西省铁路通信行业技能竞赛中,房晓楠荣获第三名,并获得江西省技术能手称号;2019年,又被授予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21年8月,房晓楠回到河北,入职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公司最年轻的总工。

如今,房晓楠依旧坚持学习。最近,他正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学习关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公开课。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房晓楠说。(河北日报记者 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