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远。河北日报资料片
“抗战方兴竟在盐山留遗恨,建国未艾空对鬲水吊英魂。”这是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萧华得知杨靖远牺牲后写下的挽联。
杨靖远,1902年出生,沈阳人。从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他在沈阳、锦州一带行医,到沈阳兵工厂做工,秘密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后任华北各界救国会执行委员,在平津地区开展抗日活动。
1938年4月,杨靖远被派往冀鲁边区,先后任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副司令、冀南区第六专署专员、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1938年9月,第三十一游击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平津支队,杨靖远任司令员。他领导盐山、沧县、宁津、南皮、东光、吴桥等六县抗日政府,率部参加围攻庆云城、赵家桥、纪王桥等战斗,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作出重要贡献。
杨靖远胡须浓密,熟悉他的人送他绰号“杨胡子”。他曾立誓: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决不刮掉胡子。
为了扩大抗日武装,杨靖远不畏艰险,或打或谈,想方设法收编地主、土匪和国民党武装。1938年10月,在消灭盐山县大赵村地主武装孙仲文部的战斗中,杨靖远负伤被俘。铡刀面前,他大义凛然,怒斥孙仲文:“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要杀要砍随你的便。”
1938年12月14日,杨靖远英勇牺牲,时年36岁。为纪念烈士,1940年,冀鲁边区党委作出决定,将盐山北部和乐陵北部划出设立靖远县。1945年8月,靖远县与盐山县合并,仍称靖远县,1949年5月复名盐山县。
2014年9月,杨靖远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