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各市党报集萃丨送教上门,一个都不能少

“孩子因残曾经连勺子都握不稳,现在能自己吃饭了;以前不爱搭理人,现在会用简单的词语或手势表达要或不要了。”8月19日,高阳县居民刘攀谈起孩子变化时激动地说。

高阳县教育和体育局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全县305名适龄残疾儿童中,有44名因重度残疾无法走进校园,需要特别关注。

为让这些孩子能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下,送教上门的温暖行动悄然展开。学校精心挑选优秀教师,定下铁规矩:每个孩子每月至少送教2—3次,每次两课时,一学期下来不少于20课时,每节课30分钟。就这样,老师们带着课本和爱心,一次次叩响这些特殊家庭的门,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专属课堂。

让送教精准有效,摸清情况是第一步。该县教体局联合残联、卫健部门及社区、学校,一起给适龄的重度残疾学生“画像”,明确其残疾类型、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及教育需求,确保一个都不落下。为孩子们建起“一生一档”电子档案,从基本信息到评估结果,从送教计划到每一次进展,甚至身体状况、学习能力的细微变化都一一记录,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老师们先对孩子们的认知、沟通、运动等进行能力评估,再结合年龄、学习底子、残疾类型和程度,为其量身定制教育、康复计划。

课堂内容不枯燥,跟着孩子兴趣走,目的就是让他们愿意学、学得进去。老师和家长常联系,教家长怎么在生活中接着“上课”。家校拧成一股绳,教育的力量更强了。

如今,这些孩子的变化让人暖心。通过定制化课程与康复训练,帮助重度残疾学生突破身体限制,实现能力的阶梯式成长。家长们也更愿意配合着教,形成了“老师送教—孩子进步—家长参与—更大进步”的良性循环。

送教上门就像打破了校园的围墙,让残疾学生也能平等地握住知识的接力棒,生动诠释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初心。高阳县晋庄镇板桥村一位学生家长说:“老师真真切切关心关爱孩子,孩子有了生活的自信,我们也有了底气。”(保定日报记者 杨虎

(摘自《保定日报》)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