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刘杰、许宁宁)8月27日,走进大厂回族自治县祁各庄镇亮甲台村,一座名为“景明轩”的小院里,北京市民李泳正忙着侍弄花草。他和家人已在这里生活四年。“休闲有公园,健身有广场,环境优美,这里舒适又宜居。”李泳高兴地说。
这样的小院,亮甲台村建有15座,全部出租给有康养需求的北京籍老人。“我们将闲置农房按照‘一宅一风格’的思路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廊坊雅居’精品民宿,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亮甲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兵介绍。
7月16日,游客在大厂回族自治县祁各庄镇亮甲台村的民宿内为菜园浇水,感受闲适慢生活。曹曙光摄
笔者从廊坊市政府新闻办8月27日召开的“盘活乡村资源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廊坊市立足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禀赋,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闲置土地、撂荒耕地、低效利用荒地等沉睡资源,高标准建设特色民宿庭院、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打造“乡村旅居+康养+农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努力让乡村既有好风景更有好“钱景”。
盘活乡村沉睡资源,规范运营管理是关键。目前,廊坊市出台《廊坊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试行)》,323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集体财务制度。通过推进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该市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管、经营、交易、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阳光运行”,有效提升产权交易质量和效益。
8月27日,廊坊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盘活乡村资源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河北日报记者刘杰摄
在此基础上,廊坊市以环京津雄为目标市场,积极探索发展周末经济、陪伴经济和流量经济,培育乡村康养别院、非遗传承聚落、温泉旅居乡筑、专家田园宅院、乡村电商营地等5种“廊坊雅居”特色民宿庭院。以三河市西柳河屯村为例,引进以“德”命名书院12家,建成民宿、农家院等7家,每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500余万元。
“打造‘廊坊雅居’,我们将村民利益置于核心位置。”廊坊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海莲介绍,村民将闲置农房出租给村集体或合作社,再收取房屋租金,让村民长期稳定地分享特色民宿带来的收益,户均年增收两三万元,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除了以“唤醒”的方式盘活闲置农房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廊坊市积极探索使用农村空闲、废弃、低效利用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通过明确盘活方案、规范租赁合同、公开出租渠道等方式,引导村街促进闲置土地增收增效。
航拍香河县渠口镇谭家务村中式庭院。(资料片)刘向摄
面对部分土地低效利用的现状,安次区东沽港镇马道口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50万元,盘活利用村南原线路板厂的废弃土地,新建600余平方米的彩钢大棚,以每年2.6万元的价格对外公开出租,通过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产业,增加了村集体的收益。
探索村企融合发展模式,也为廊坊市盘活农村沉睡资源打开新思路。近年来,该市采用“村企联营”的方式,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把村集体经济和项目发展、壮大企业、农民增收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三方共赢。
在三河市西柳河屯村西柳书院,村民们在阅读书籍。(资料片)陈童摄
三河市杨庄镇中门辛村利用村西侧40亩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开展招商引资,去年引入总投资8000万元的水岸南塘艺术基地项目,全力打造集艺术创作、展览展示、休闲体验、文化交流、旅居康养于一体的艺术旅游园区。该项目预计明年年底竣工投用,可吸引京津冀70余家书画工作室、文创工作室入驻,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
廊坊市还精准对接北京市民短途度假及环首都乡村旅居康养需求,通过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串联周边特色景点、乡村民宿、农事体验基地等休闲元素,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路线。目前,该市拥有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60个、国家和省级美丽休闲乡村35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6个,吸引众多游客到乡村休闲旅游,促进村集体增收、农民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