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评论员 任凯 特约评论员 吕海峰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渤海之滨、津门故里——天津徐徐展开,旨在以文化为纽带,探寻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此次活动不仅聚焦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通过曲艺非遗、武术中医等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结合,让中华文明的千年回响在当代焕发新声。而河北元素的融入,又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文化盛宴,助力“何以中国”展露更美的风姿。
事实上,在“何以中国”的叩问中,天津、河北始终都以“和合”作答,这既是对本土传统文明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刻诠释。换言之,河北不仅是天津地理上的“亲人”,更是天津文化协同的践行者:大运河文化带京津段与沧州、衡水一脉相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串联起承德与京津雄关,非遗技艺从燕山脚下传播至海河两岸;而天津与河北联合发布的《海河-白洋淀生态联保方案》,则将《水经注》“因水之利,通舟楫之便”的古代智慧转化为现代跨区域治理实践。该方案已被塔吉克斯坦借鉴用于巴尔喀什湖治理,成为上合组织生态合作的典范,更成为本次“何以中国·和合共生”天津文化活动的生动注脚。
天津、河北的“曲艺非遗”——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曲艺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如今,从天津的相声、快板书,再到本次“何以中国·和合共生”活动中的河北元素——西河大鼓、乐亭大鼓,这些曲艺形式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见证。它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表演,将历史故事、道德教化融入百姓的生活,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使观众在笑声与掌声中就足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正如其中,西河大鼓的铿锵韵律、河北梆子的高亢唱腔,无不体现着北方文化的豪迈与热情。
尤其是,就在本次天津活动现场,河北故城武官寨运河架鼓的表演者以震天鼓声重现漕运盛景——这项2017年入选省级非遗的技艺,曾随商船沿运河传至天津,与津门快板、京东大鼓相互交融,形成“南板北调”的独特风貌。如今,鼓声再起,不仅是对“因水而兴”历史的回响,更是对“通商达变”精神的传承。而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内,河北武强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联展也成为这次天津活动的焦点之一。前者以将军门神的庄重见长,后者以娃娃戏的活泼著称,二者在“和合二仙”主题下共舞,印证了《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中“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总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天津、河北的千年古韵与现代脉动同频共振,夺目生辉之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更是一个大国以文化自信引领全球治理的坚定身影。这场盛会,终将成为上合峰会文明对话之前的“和合样本”,在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上展现出“何以中国”的更美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