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明河北




我和我的双争故事|热爱写作,活出自己的样子

我是肃宁县一位普通农民,日常以养鸡为业。鸡棚喂鸡、清粪、拾蛋,构成我生活的基调,而文字,成为我片刻闲暇时光里的精神寄托。

2018年正月十五,母亲离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成为我心中永久的痛。偶然读到朋友圈一篇缅怀亲人的文章,击中了我心底的思念与愧疚。情感的闸门被冲开,泪水与回忆交织,我提笔写下了《娘亲》这篇小文。未曾想,这篇小文竟被刊登,第一次让我感受到文字连接心灵的力量。

在朋友推荐下,我关注了《肃宁瞎咧咧》公众号,结识了《肃宁周报》的编辑菊姐,成为“瞎咧咧群”的一员。这方天地点燃了我的热情,一日三餐、四季流转,锅台灶边、家长里短,都成了我笔下鲜活的素材。一篇篇带着生活露珠的青涩文字,陆续在这个平台上发表。

2019年10月31日,我的小文《生日又意味着什么》首次登上《肃宁周报》,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妹妹提议:“第一次上报,得裱起来留念!”装裱师傅也夸我“写得挺好”。这份特殊的“纪念品”挂在家中显眼处,更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心。

此后,《老宅旧事》《记忆中的麦收》……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陆续与读者见面。写作,悄然融入了我的生活。

渐渐地,乡邻们知道我能写,家里的孩子们也愿意跟着我一起感受书香氛围,德高望重的本家大娘成了我文章的忠实读者。这些认可,给了我前行的底气。

我深知自己平凡,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对文字的执着。这执着,亦是想为孩子树个榜样。一向内向的儿子临近高考回家,竟主动说:“妈,我同学看到你写的文章了,有的还想见你呢!”儿子脸上洋溢的骄傲,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我全身。

当然,也有不解的声音:“写这个挣钱吗?”

“一分不挣,纯属爱好。”我答得干脆。

从对方质疑的眼神里,我能读出潜台词——“不挣钱,折腾啥?”但这些没能动摇我——我要努力活出自己的样子。

命运的齿轮,因热爱而转动。2024年4月17日,菊姐以《除了干活,人总要有点爱好》为题,写下了关于我写作的故事。紧接着,《沧州日报》刊发了我的故事。最让我惊喜的是,5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里,竟传出了我的肃宁乡音。肃宁新闻、沧州新闻的镜头里,都出现了我的身影。

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注,远超预期。娘家村里的大哥风趣地说:“以后你再写家庭住址,可得写咱们村了!”朴实的话语,满是乡情的温暖。

知识虽未改变我的职业轨迹,文字却在我的人生画卷上泼洒下浓墨重彩。一个小小的爱好,让我结识良师益友,也让一个农村妇女的文学梦照进了现实。此刻,我深深懂得了坚持的力量——纵使生活百味杂陈,我们依然选择努力奔赴,只因“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萤火虽微,愿汇星河。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我愿为家乡肃宁添一缕文化之光,为河北大地的精神气象争一分蓬勃之气。

(梁庆华 作者系沧州市肃宁县西南庄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