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研学旅行不断升温。探访历史古迹、游览山川湖海、参观博物馆、体验非遗传承……背上行囊,结伴出游,正成为青少年假期体验的新风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既延续校园教育的系统性,又拓展社会教育的开放性。研学往往将高校、博物馆、红色遗址、科技园区、现代化工厂等兼具知识性与实践性的场所作为目的地,既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又能锻炼团队协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堪称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
然而在“井喷式”增长背后,一些问题逐渐显现。有家长反映,有的课程内容空洞,形式大于实质;有的天价研学团名不符实,“专业讲解”缩水为“走马观花”;有的导游临时“转型”成导师,研学项目无“研”也不“学”;有的组织流程松散,安全隐患频发。这些问题,无不背离了研学的教育初衷。当商业逻辑凌驾于教育规律之上,研学便异化为“高价观光”的生意经。
研学机构应当深耕教育内核,打造有内涵、有创新的课程体系。实践始终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研学而言,“行”只是形式,“研”与“学”才是目的。重游轻学、学而不思、浅尝辄止,都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机构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学段特点,优化行程规划、强化课程研发、完善实践基地,构建“认知-体验-反思”的完整学习闭环。只有扎实的教育内容,才能创造持久的品牌价值。
制度规范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文旅、教育等部门亟须建立涵盖课程质量、师资认证、安全标准等维度的评价体系。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指南》的出台和《研学基地建设规范》的实施,行业标准日趋完善。监管部门更需强化动态监管,重点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资质造假等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提升研学品质不仅关乎文旅产业发展,更关系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那些渴望探索世界的眼睛,理应得到专业的引导与呵护。只有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形成育人合力,才能让每次研学都成为拓宽视野、启迪思维、锤炼品格、滋养心灵的成长之旅。(文/陈华)
图片由AI制作。河北日报记者陈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