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金融


从办公室到老乡炕头——海兴金融监管支局转型记

“东西好是好,就是听不懂、用不上啊!”河北海兴县苏基镇集市上,一位农民大哥的这句大实话,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正在宣传金融知识的监管干部。这句话让海兴金融监管支局的工作人员开始反思:为什么精心准备的材料,群众却不买账?

改变从“走出去”开始。工作人员不再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而是走进田间地头,坐上农家炕头,听真话、问实需。他们发现,不是群众不需要金融知识,而是需要“听得懂、接地气”的实用知识。

很快,“金融大篷车”开进了乡镇。它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课”,而是根据农时和产业特点量身定制:春天讲贷款和农资防骗,夏天推广水产保险和非法集资防范。

“方言大喇叭”每天准时响起,用最地道的乡音乡语,把复杂的金融术语变成家常话;“消保晚会”把舞台搭到村头,真实案例改编的小品戏曲让观众在笑声中学到防骗知识。

这些改变很快有了实效。小山乡周淑芳老人家遭遇火灾,保险理赔却迟迟不到位。“方言大喇叭”的广播提醒了她。在工作人员协调下,拖延的理赔三天内迅速到账。“多亏天天宣传,不然俺们哪知道还能找你们主持公道!”老人的女儿送来锦旗时说道。

在张会亭镇南齐村,“金融大篷车”不仅送来知识,更带来了发展机遇。针对盐碱地种植难题,监管部门推动银行创新推出“益农贷”,并配套保险支持。“以前种啥都怕亏,现在有贷款有保险,心里踏实敢干了!”村民齐先勇的喜悦溢于言表。

一年时间,80余场活动,5万余人次覆盖——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从“我们想讲什么”到“群众需要什么”的深刻改变。2025年7月,这个县级支局作为全国唯一代表登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讲台,分享了这场“接地气”的服务转型。

从“听不懂”到“用得上”,海兴的转变证明:最好的服务,是听得懂群众的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金融服务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带着泥土味、烟火气,真正落到百姓心坎上。(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