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文艺评论丨战士情怀书抗战 赤子之心耀文坛——徐光耀文学创作大家谈

徐光耀近照。徐丹供图

在中国当代文坛,百岁高龄的徐光耀无疑是一座丰碑。长达8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在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电影文学剧本、杂文、文学理论与批评等诸多领域,为后世留下了《平原烈火》《小兵张嘎》《昨夜西风凋碧树》等一系列优秀作品。8月20日,徐光耀文学创作80年座谈会在北京举办;8月21日,推动新时代河北文艺繁荣发展座谈会在石家庄举办。省内外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代表围绕其文学成就、创作特色、人格精神等进行了交流研讨。

主持人: 刘建东

特约嘉宾:阎晶明 白烨 孟繁华 阎浩岗

徐光耀的文学根脉与时代回响

刘建东(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记得初到河北省作协,徐光耀刚刚完成长篇散文《昨夜西风凋碧树》,准备发表在《长城》杂志,我有幸参与了编辑工作。从他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我读到一位作家的真诚和对文学的认真态度。2015年,应《文艺报》之约,我专门去他家进行采访,写了一篇《徐光耀:战士风采,赤子情怀》的文章,发在《文艺报》头版头条。在那篇文章里,我记录了他对于文学、生活的一些理解。正是那些源于内心的朴素想法,让他从自己广博的生活中收获了灵感,在想象的天地间释放了情感。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他说:“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这番话真诚地道出了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对万千读者的影响,也道出了文学与土地、与人民的关系。徐光耀不独属河北,他的影响也不独属文学本身,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他对河北的文学、作家影响深远。从他身上、从他的文学实践中,我感受良多,受益匪浅,对于文学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文学首先是来自生活的艺术。徐光耀的文学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至今,我还记得当时采访他时,他向我详细地讲述1938年第一次参加战斗时的情景。他思维清晰,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他说,“是文学的刺激、生活的刺激,加上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斗争精神的热爱,还有我的兴趣爱好”,让他写出那些来自记忆深处的作品,来自生活本身的作品。他反复强调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文学,才能像《小兵张嘎》一样,拥有持久的艺术魅力以及持久的社会影响。

文学还是来自人民的艺术。徐光耀说:“要真正地把根扎在人民的生活当中,把自己的信仰融入人民的生活当中,真正地按照生活的面貌进行创作。”嘎子这个文学形象,脱胎于《平原烈火》中的瞪眼虎,而瞪眼虎这一人物又确有原型,就是赵县县大队的小侦察员。徐光耀在多个场合说过,文学是人学,主要是写人的,只有接地气、来源于人民当中的文学人物,才会有生命力。徐光耀出生于雄县,他作品的背景也是这片土地。我在雄安采访时发现,当地的人民对徐光耀有着特殊的感情,仿佛徐光耀写的就是他们。只有回到作品产生的地方,才能感觉到文学与土地、文学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不可分,如此有亲和力。

河北作家一直以徐光耀为榜样,始终关注现实,书写时代,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多年以来,我们将自己的文学命运与时代步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握时代脉动,以文学的形式融入山乡巨变,融入社会变革,从徐光耀等前辈作家的创作中获得激励与启发,从源源不断的生活现实中获得灵感与收获,用自己的作品去诠释,文学是来自时代的艺术。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为时代交一份合格的文学答卷。

除了文学,从徐光耀身上,我还深深地感到,敬畏与谦逊是文学的良师益友。作家、画家韩羽曾画过一幅漫画像《小兵老徐》。充满智慧的韩羽一语双关,但何尝不是道出了徐光耀的本性谦虚以及对文学的执着。而只有坦诚地面对生活、朝向人民,生活和人民才会敞开无私的怀抱。徐光耀自谦地说,他始终是一个小兵,是文学行列中的一员,就像是嘎子,既顽皮又执着,永不服输。

祝福徐老,永葆一颗年轻的心,继续书写文学的不老传奇。

榜样的力量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部《小兵张嘎》投影出作家的革命历程,充溢着勇敢、乐观的精神气质,同时还包含着作家创作时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遭遇与心境。说作品与作家互相成就、互相拯救,十分贴切且令人动容。

2015年,我前往石家庄参加徐光耀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之后的时光中,我时有机会与“徐光耀”这个名字相遇。三年前,在雄安徐光耀文学馆,切实了解了一位作家一生的坎坷经历和奋斗历程。今年7月,还是在雄安,参观荷花淀派文学馆,读到贺敬之为白洋淀走出的两位文学前辈写下的联语“百里芦苇塘常思小兵张嘎 千顷荷花淀永怀巨笔孙犁”,十分准确、亲切,生动表达了优秀作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徐光耀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但作为作家的他,却总能让人联想到青春。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平原烈火》,1958年完成家喻户晓的《小兵张嘎》。此后他笔耕不辍,创作丰硕。他的人生道路和文学生涯,对于今天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具有极强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要以赤诚之心汇入时代洪流,始终不渝承担使命责任,这是作家保持创作活力的根本保证。徐光耀是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13岁参加革命,在战火硝烟中炼就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他首先是一名革命战士,然后是一位为革命书写的作家。《平原烈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因此具有特殊的文学史和出版史价值。这部描写燕赵儿女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长篇小说,因其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铭刻于文学史中。这种熔铸于灵魂深处的革命精神,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是徐光耀文学生涯带给我们的最大教益。当代青年作家需要加强的是承担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的自觉与坚持。

要感恩土地滋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土地和人民永远是作家创作的源头活水。徐光耀是燕赵之子,是白洋淀里成长起来的战士和诗人。他的创作始终没有离开过对土地的书写,始终没有离开对家乡人民的深情表达。他的作品,描写人民参与革命事业的英勇卓绝,展现白洋淀独特的美好风光和生动的烟火生活。当代青年作家需要加强的是培养与土地和人民的感情,深入理解创作的源泉是生活,作品的持久生命力根本上来自与土地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要保持乐观进取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言放弃,以创作上的执着追求获得新生。了解一位作家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历程,有助于我们思考人生、思考创作,思考创作对于个人精神成长、思想成熟的意义与价值。徐光耀的百岁人生并不都是与成就、荣誉相伴,苦难、艰辛、委屈、痛苦,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然而,之所以能够战胜和超越这一切,就是他始终相信正义的力量,始终抱着对文学的虔诚之心,始终不放弃对创作的热爱。前辈作家身上愈挫愈勇的信念与坚持,正是需要当代青年作家真诚地向他们学习的地方。

要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并将艺术探索和学习经典、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结合起来。徐光耀生于贫苦乡村,早早加入革命队伍,没有系统的甚至正规的学习机会。但他爱读书、擅学习。他之所以能够始终葆有创作活力,与他终身学习的韧劲、崇尚经典的态度、化阅读体会为个人素养的能力密切相关。他博览群书而不忘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民间文艺学习,并将这一切融会贯通,以深入思考追求艺术上的创新。这样的态度和能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今天的文学面临许多新形势、新挑战,青年作家如何保持定力、突破自我,是一个重大课题。这是文学命题,也是人生抉择。当代青年作家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为中国文学百花园增添新的光彩。

抗战文学的民族气韵与精神底色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在一次访谈中,徐光耀谈到为何对抗战题材情有独钟:“对于抗战,我有着战士情怀和生死情结。战争让那么多战士牺牲在疆场,活下来的人有责任、有义务,来传扬他们英勇的抗战精神。”徐光耀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战争的过往和牺牲的战友令他难以忘怀。带着不灭的记忆,也带着神圣的使命,他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让牺牲的抗日将士在文字中重生,在文学中长存。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徐光耀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特点和独有的艺术个性,从而在众多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

徐光耀的抗战文学创作,因为基于自己亲历的感受,富有情深义重的情愫,读来引人入胜又感人至深,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这可以看作徐光耀抗战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与主要特点。

倾力勾勒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徐光耀的抗战文学作品,既紧贴抗战时代大背景,又立足于抗战的社会大场景,注重环境氛围的真实描画和生动再现。《平原烈火》如实描写了日军在冀中平原的残酷“扫荡”,正是在这种炼狱般的生存环境中,冀中抗日分区下辖的县大队在与大部队失联后,以各种方式同日伪军展开斗争,获得成长并走向成熟。作品还描写了农民群众在八路军掩护下抢收麦子、军民一起在青纱帐里伏击日军等情节,还原了军民团结一心、英勇抗敌的真实历史图景。

在《小兵张嘎》里,13岁的嘎子在奶奶被日本人打死后满怀仇恨,要参军为奶奶报仇,尔后在老钟叔、罗金保等人的开导与影响下,由单纯报仇和贪玩淘气的小顽童,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侦察员、英勇的小战士,并在抓捕汉奸、火烧碉堡等战斗中屡立奇功。小说写出了抗战这个革命熔炉的特殊作用,反映了全民抗战的生动图景,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根本道理。

在徐光耀的抗战作品里,我们还看到《望日莲》里护送八路军穿越封锁线的无名女交通员;《冷暖灾星》里为掩护三个小八路,纪大娘等普通百姓甘愿做出巨大牺牲等动人的故事与感人的场景。这些真实生动的细节与场景,具体而微地表现了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情,也从根本上诠释了抗战是全民的抗战。

精心塑造人民英雄的不朽形象。徐光耀的抗战作品不乏曲折动人的战斗故事,更着力塑造战斗中的人物描写——他们的坎坷境遇,歌吟他们在挫折中的奋起。正因如此,这些人物都鲜活生动。如《平原烈火》中的周铁汉,作者细致描写了他由一个农家子弟走上革命道路,并逐步成长为革命干部的具体过程。他的爱憎分明、有勇有谋,经由大大小小的具体事例表现得真切又生动。

在精心塑造人物方面,《小兵张嘎》最为突出。小说中,主要人物、重要角色,都各具个性,如老钟叔、区队长、罗金保等。当然,最为光彩夺目的还是嘎子。从奶奶牺牲到要求参军,从在孩子中称王到在斗争中成长,徐光耀通过诸多具体细节,写出了张嘎从习性到行为的转变,从心理到精神的成长,一个满带孩子气的抗战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小兵张嘎这个人物形象成为抗战题材乃至红色文学中一个独特又不朽的经典形象。

努力追求民族气派的艺术风格。徐光耀的文学创作,既围绕抗战,又立足乡土,别具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浓郁的民族气韵。

在《小兵张嘎》里,院子里的小茅屋、村子里的白杨树、土龛里的小油灯……在生活与战斗的随时切换中,自然而然地描摹出冀中乡村的田园风光与民俗风情,由此衬托出人们之前平静的生活与战乱的巨大反差。

在嘎子的性格描画中,作者紧紧抓住“嘎”做文章,既写他的顽皮、任性,又写他的较真、倔强。随着对革命和党的认识逐步加深,嘎子从无拘无束、我行我素,走向遵规守纪。嘎子的独特个性是属于他自己的,显然也是属于河北的、属于中国的。这个人物堪为人物性格塑造地域化,也即民族化的一个典范。

徐光耀在抗战这一领域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真正做到了“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他的正直为人与正大为文,都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真实质朴的思想情感最有力量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在过去当代文学史的叙事中,徐光耀可能不是那种声名显赫的作家,但他却是创作出传之久远的经典作品的作家。比如他的《平原烈火》《小兵张嘎》《昨夜西风凋碧树》等。

《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都是抗日题材的小说。《平原烈火》是新中国第一部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出版的首部书籍。小说展现了“五一大扫荡”背景下,冀中军民在至暗时刻的坚韧精神。《平原烈火》的叙事没有刻意拔高英雄的“神性”,也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他笔下的“烈火”,既是战火的具象,也是普通人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存意志。《平原烈火》塑造了一组鲜活的冀中抗战群像,让“抗战”从宏大的历史概念落地为无数个体的“活着与抗争”,让读者触摸到战争最本真的细节:它不是遥远的史诗,而是与每一个生命息息相关的“日常搏斗”。

《小兵张嘎》是一部经久不衰的抗战文学经典。张嘎和那些成人英雄不同,他是一个充满少年气的乡村孩子。他淘气任性,为抢胖墩的枪咬人、堵胖墩家烟囱、缴获手枪后拒不交出;但他又机灵勇敢,救老钟叔、火烧炮楼等。张嘎性格的矛盾真实可信。徐光耀强调:“文学是人学,写人必须写个性。”嘎子的“嘎”是人物的灵魂,既符合儿童天性,又凸显了战争环境下少年成长的独特性。嘎子的成长都是通过细节行动呈现出来的,这里没有冠冕堂皇的说教,因此让人信服。

徐光耀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120师359旅特务营战士,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锄奸科干事、技术书记,解放军第20兵团野战新华分社记者。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53年又毕业于中央文学讲习所一期。后曾任职华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总政文化部创作室等。从徐光耀的个人履历看,他既有切实的革命经历,特别是抗战经历,又经过了专业的文学创作学习和实践。因此,他才能创作出《平原烈火》《小兵张嘎》。

从这两部作品来看,徐光耀是一位坚定的现实主义作家。生活是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来源。比如《小兵张嘎》中嘎子与英子的朦胧情感曾被编辑质疑“不符合战争现实”,徐光耀力拒删改,他说:“这就是我目睹的生活!”遵循生活的原则,是他文学创作最可宝贵的品质。

徐光耀的小说,特别是《小兵张嘎》,有鲜明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与徐光耀受孙犁影响是分不开的。有资料说,徐光耀在1951年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国访问时,随身携带了孙犁刚出版的《风云初记》,并在日记中高度评价:“孙犁比那些所谓诗人更诗人些,小说中的形象、语言,硬是比那些诗的感染力强烈得多。”他甚至表示,写作应当以孙犁的作品为标杆,避免“马马虎虎、自作聪明的写法”。孙犁的《荷花淀》《铁木前传》等“诗化小说”风格,对徐光耀的创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孙犁的作品以朴素语言展现战争中的普通民众的人性和坚韧精神,如《山地回忆》中的女孩。而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同样通过儿童视角呈现抗战中的乐观与顽强精神。两人都摒弃了概念化的英雄塑造,注重真实感与生活气息。徐光耀在孙犁逝世后撰文《纯粹的作家》,赞扬其“真诚善意,明识远见”的文学品格。他认为孙犁的作品“未受污染”,是“一方净土”,这一评价也反映了他对文学纯粹性的追求。

作为成就卓著的作家,徐光耀通过小说表现出的个人性格是特别值得我们敬重的。他真实、质朴的思想和情感融入作品中,成为感人的艺术力量。这种真实、质朴的思想和情感,是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那些抗日神剧以及其他远离生活的作品,在徐光耀面前应该感到羞愧。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学习和讨论徐光耀的文学经验和成就,一定会激发我们新的文学激情和灵感,鼓舞我们向徐光耀等文学前辈学习,推动我们的文学事业进一步发展。

徐光耀对红色文学史的重要贡献

阎浩岗(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红色文学史,即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或直接影响下的文学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主脉。徐光耀对红色文学史的贡献,也是他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贡献。

中国红色文学的起点,以瞿秋白的系列纪实散文《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蒋光慈的诗歌与小说为主要标志。后又出现了茅盾以及华汉(阳翰笙)的小说。至此,红色文学就有了两大流脉。一个是以华汉为代表的一脉。这类创作严格以特定历史时期党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基本认识为依据进行艺术表达,通过文学创作直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另一个是以茅盾等人为代表的一脉。这类作家主要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独立思考为基础,以艺术的真实性和审美的创造性为前提进行创作。我认为徐光耀属于第二个流脉上的作家。

徐光耀是红色抗战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几乎都以抗战为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此外还有《望日莲》《四百生灵》《冷暖灾星》等。徐光耀的这些作品与一些抗战题材小说、电影的最大不同有二:一是高度还原历史现场,写出战争的残酷性,且不回避我方失败。他认为“失败中有英雄,在失败里头的英雄比胜利里头的英雄更英雄”。二是始终将人物塑造置于首位。因此,徐光耀这类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更高一些。

徐光耀接受采访时强调,他的小说几乎都以个人直接经验和切身体验为基础,只进行了少量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同时,他也明白,写小说不同于写通讯或报告文学。他说丁玲和萧殷曾教导他,小说首先要写人物,要塑造人物性格和艺术典型。他早期的《平原烈火》在还原“铁壁合围”的历史现场方面,文献价值类似于稍早出版的王林的《腹地》。而他新时期以后创作的《四百生灵》特别是《冷暖灾星》,在人性发掘方面达到了新的深度。他中期的《小兵张嘎》塑造的嘎子形象性格鲜明,将其放在高玉宝、潘冬子等少年儿童系列中,这一形象显得与众不同。这是因为,徐光耀不是按照理念塑造人物,而是将嘎子这一形象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基于其独特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气质,写出了他独特的思维、语言与行为方式。这种“嘎”劲儿,与特定理念无关。

作为一名从小受党的教育的革命文艺战士,徐光耀忠于个人经验,追求艺术真实、艺术个性,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他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逐步超越个人经验,注重体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军民鱼水关系,做到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在创作《小兵张嘎》时,他已做到人物塑造、语言表达与革命内容的完美融合。

徐光耀对红色文学史的贡献,不仅限于其小说和电影。2015年出版的《徐光耀日记》有助于研究者了解革命文艺战士的心路历程,有着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除了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外,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作为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徐光耀有明确的存史意识,也有留下传世之作的自觉追求。如今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已经超越所谓“纯文学”理念。文学史上的名作,相当多的是审美价值和文献价值的统一,或各有偏重。以此观之,徐光耀的创作,在中国红色文学史上有自己的重要位置,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应有其一席之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