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拍摄的西藏阿里地区昆莎乡湿地。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载,甲子轮回,西藏的变化翻天覆地。历史性成就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样凝聚着无数来自祖国各地援藏干部人才的心血与汗水。
握手、交接、继续前行……三十载时光流转,从燕赵大地到雪域高原,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从第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初至阿里拓荒耕耘,到如今第十批交出满意答卷,变换的是一批批援藏人的面孔,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援藏信念。河北援藏人如迎风怒放的格桑花扎根雪域,在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以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将河北人民与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播撒在雪域高原之上。
——编者
5月26日,在札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同学们面对镜头争相拍照。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藏西秘境,天上阿里。
你知道吗,这片耸立于世界之巅的土地,缘何唤作“阿里”?
“阿里”——藏语悠长的回响,本意是“领土”“属地”。
而在作家毕淑敏的小说《阿里》中,阿里被诗意地释为“我的”“我们的”。
简单的字眼,承托着千钧之重。
阿里呵!俯卧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之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放眼望去,是神山冈仁波齐的皑皑白雪,是圣湖玛旁雍错的碧水蓝天,还有饱经风蚀的古格王朝遗迹,它们无言地诉说着阿里的千年沧桑。
就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高天厚土之上,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告别4000公里外的燕赵故土,沿着蜿蜒的天路,向着这云端之上的阿里跋涉而来。
你若向淳朴的阿里人问起河北援藏人的故事,他们便会指着那连绵的雪峰说:“他们的心呐,就跟那雪山顶上的雪一样纯净……”
“我的心啊,在高原!”
退休后的日子,王秀成总忍不住往阿里跑。车轮碾过熟悉的路,风里飘来故人的笑声。
1995年5月,作为河北省第一批援藏干部人才中的一员,王秀成从渤海之滨来到阿里,工作地点在札达县。
王秀成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从此和遥远的西藏联系在一起。
当时的阿里,没有一条柏油路,也不通班车。王秀成从地区驻地狮泉河镇往札达走时,坐着卡车走了一个多星期,一路上没有脱过衣服睡个囫囵觉。初到札达,异常艰苦的条件把王秀成吓了一跳。
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一伸手就能摸到房梁;晚上靠柴油机发电照明,最多供电两个小时;安装的卫星电话,时不时与外界“失联”;遇上邮路中断,一两个月见不到信件也是常有的事……
“刚来时,我们吃藏族职工食堂,但不习惯。我们几个援藏干部干脆搭伙建了个小食堂。”王秀成说,煮面条得用高压锅,炒菜半生不熟,想吃新鲜的肉蛋和蔬菜,实在是一种奢望。
动身去阿里前,王秀成读过“人民功臣”李狄三和进藏先遣连的故事,每段文字、每句话都像一团火,把他胸腔烧得滚烫。
2025年5月23日,无人机航拍的阿里地区狮泉河镇。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狮泉河像一条流动的哈达,飘荡在高原腹地。河畔,有一座烈士陵园。
陵园里,一座墓前石碑上刻着“先遣功臣·李狄三烈士之墓”几个大字,两侧是他的62名战友。“一腔热血洒高原”的阿里原地委书记孔繁森也长眠在这里。
顾焕超、王锋、乔继昌等刚刚抵达阿里的河北省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专程赶来,他们想亲眼看看李狄三等长眠于此的先辈。
他们将束着红丝带的格桑花轻放在碑前。乔继昌说:“你们的故事,阿里的草木记得,山石会一直传唱。”
一次援藏行,一生阿里情。
“亲眼见证西藏的发展变化,不由得会让人想起李狄三、孔繁森等早期进藏、建藏的先辈们,为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所感动。”吴朝建两次援藏,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都留在了阿里。他说,到了雪域边陲,你更能感觉到祖国在心中的分量。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每一个援藏人的心灵之问。
12年前,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医生杜辉主动报名援藏。没想到,一向对自己身体状况很自信的杜辉刚到拉萨就得了严重的高原肺水肿,幸亏同事及时把他送到医院才捡回一条命。
出院后,杜辉没回河北,而是来到海拔更高的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报到。
“乍一看,这儿的医院也差不多,都有门诊楼、住院楼等。但一开展工作,就发现条件艰苦太多了。”杜辉说,当时没暖气,冬天的阿里气温非常低,做手术的病人要穿着保暖衣;电力供应不足,手术做到一半突然停电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2013年8月的一天,医院来了一位足月妊娠子宫破裂患者,腹腔大量积血,情况危急。
“即便是在血源有保证的大城市,这个手术也十分棘手。但如果不手术,患者会面临死亡风险。”杜辉没有犹豫,决定马上安排手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后来,患者家属送来了洁白的哈达,阿里不少藏族群众也都知道了这位医术高超的河北医生。援藏期间,他迎接了3000多个新生命平安诞生,指导抢救危重患者80余例,完成阿里第一例子宫肌瘤剥除手术……2024年8月,杜辉被评为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
回到河北后,杜辉一直关注阿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经常和阿里的老同事们交流。“别看只过了十来年,现在阿里的医疗水平比过去可强太多了,特别是基层医疗救治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亲眼见证高原的喜人新变,杜辉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对口援藏重大决策的意义,“一定找机会再上高原。”
在高原之上,最稀薄的是氧气,最厚重的是精神。
这份精神,在燕赵大地上代代相传。你看那父子接力,张振县与张科杰,用两代人的足迹丈量雪域;你看那夫妻同心,冯文涛与赵秋美、李全与孙江华、周坤与单秀丽、俞江与苏丽丽……一双双紧握的手,把家安在了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更有无数人,把“援藏”变成了“扎根”,主动延期、申请调藏,让河北与西藏的情谊,在岁月里愈发绵长。
这就是河北援藏人刻进骨子里的信念:要比高原更高远,比风沙更坚韧,比雪山更纯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带着阿里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支援西藏的一腔热情,2025年7月,河北省新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走进高原。一下飞机,当地人就为他们献上洁白的哈达。
有些牵挂,从来不怕山高路远。
“象泉河”——流过札达县,是当地的母亲河,也是王秀成的微信名字。离开阿里的日子里,他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我的心啊,在高原!”
“这就是我们要守护的幸福”
2025年5月25日,札达县扎布让村村民金珠德吉在自己民宿院内浇花。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站在札达县古格王朝遗址向下望,红柳丛掩映的土林间,一个村庄若隐若现。
顺着山路往下走,就进了扎布让村。脚下的路平平整整,不少人家的院子里种着花草,香气扑鼻。
河北援藏干部人才和村民们很熟,金珠德吉拉着他们来到她家客厅。刚煮好的酥油茶,沁香扑鼻。
说起开家庭旅馆的事儿,她掰着手指头算:“到今年整十八年了。现在的房子是政府帮着盖的,我只掏了九万元。旅游旺季时,一天能住四五十人,去年挣了五万多元。”
早些年,扎布让村的村民靠放牧为生,住的是土坯房。现在的扎布让村是小康示范村,三十多户村民开起了家庭旅馆,平均每户每年增收三四万元。
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杨天恒在札达县文旅局工作。他说:“河北投了1.54亿元保护古格王朝遗址,还修了路,升级了配套设施,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大好风光。”
一座座土林巍峨参差,金色的阳光下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香孜乡旅游小镇项目是“十四五”河北省对口支援札达县的重点项目之一,以香孜乡与霞义沟土林自然景观风景区为核心,连接香孜乡和香孜村夏益组的生态车行道,未来还将布置更多景观点位。
霞义沟土林景区入口处,观光车司机格桑旦增微笑着迎送游客。他和香孜村其他八名司机轮班接送游客。“每个月工资4500元,能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过得充实又开心。”格桑旦增说。
霞义沟土林景区的运营方是札达县优联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其管理团队成员均来自石家庄。他们在游客中心设置了餐厅、超市等,还引来了水培蔬菜项目,今年游客预计超四万人次。住在景区附近的十多户村民,在河北援藏干部人才支持下,将家里改建成民宿。前不久,石家庄文旅投集团的援藏干部马晶,专门来村里给村民们传授运营经验。
“以前用水需要到山里拉水,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方便多了。”札达县城居民让卓说。
2020年,河北争取援藏资金1700余万元实施札达县城区供水系统改造工程。竣工后,札达县城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水,成为阿里第一个实现供水管网入户、供水全天不间断的城镇。抽水马桶、电热水器、全自动洗衣机……陆续进入札达县的寻常百姓家。
同是小康村,日土县的日土村却多了几分静谧。
一幢幢白墙红顶的藏式两层小楼错落有致,晨光漫过大山,日土村被次仁多吉的吆喝声叫醒了。这位牧民的嗓音掠过草甸:“哟——嗬——”一百多只山羊应声而动,雪白的羊群宛若散落在高原上的珍珠。
村巷里,88岁的曲英拉姆起床后,一边吃着糌粑,一边用桑枝熏着铜酥油茶壶,“这好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嘞!”
日土村,一个仅有464人的村落。这里气候寒冷干燥,空气中的含氧量较低,生存环境颇为严苛。
村里街道的路灯杆上,悬挂着一面面五星红旗。在村委会,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果爱宾介绍,2018年开始,日土村小康村示范工程项目开建,资金来源主要为援藏资金,项目不仅新建了72套住房,还对36套原有住房进行了维修改造,同时统筹推进“水、电、路、信、网、教、科、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让这片高原上的村落宛如一叶“绿舟”,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几年,日土村相继建起糌粑加工厂、奶牛厂、藏香厂、被褥厂。“青稞以前卖不出去,羊毛也是,没有一个好销路,这几个厂子解决了大难题。”村民巴石确说。
傍晚,次仁多吉赶着羊群归来,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果爱宾轻声说:“这就是我们要守护的幸福,也是我们援藏的意义。”
班公湖的水波,在阳光下漾开万千色彩,从清冽的蓝到温润的绿,每一秒都在光影里流转出不同的韵致。
来自保定的徐先生和老伴儿,驾着车在高原上穿行四十余天,终于抵达了这颗被誉为“西海明珠”的圣湖之畔。他们走进湖畔一间小屋,门楣上“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几个字,在风里轻轻扬起红色的暖意。这里是守护着初心的红色驿站。
自2011年起,河北援藏的干部与人才便以班公湖为圆心,在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接连组织“环班公湖自驾边疆行”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让这颗高原明珠的光芒越传越远,知名度与日俱增。
远道而来的人们,踏着湖畔的碎光漫步时,总会不约而同地说起那位年轻的战士——他曾怀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
“这一汪湖能映照出更多人的笑脸,是因为有人化作了永恒的界碑,默默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疆土。”河北省第十批援藏干部邵朋贵说。
风掠过湖面,带着湖水的清冽,也带着这句话里沉甸甸的分量。
实干的诗行,在高原之上深深镌刻。
狮泉河上,廊桥如虹飞架,两岸灯火交织成璀璨星河;河北路坦荡宽阔,沿街商铺鳞次栉比,烟火气里藏着蓬勃生机;影剧院、会议中心、办公大楼……一栋栋建筑在雪域拔地而起,“河北援建”字样是随处可见的温暖注脚。
扩建的教师公寓里,藏着对教育的深情;清洁取暖工程的推进,焐热了高原的寒冬。每一个场景,都是阿里发展年轮上清晰的印记,见证着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蜕变。
“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美丽的拉萨河畔,有一座河北和阿里合建的学校——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
这所学校于2017年投用,目前有初中、高中六个年级48个教学班,在校生超两千人。学校建成至今,河北先后选派一百多名教师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
雨后初晴,教学楼里书声琅琅。操场上,少年们踢着足球,欢笑声此起彼伏。
“咱俩合写的小说入选了自治区的文艺创作扶持项目……”一大早,援藏教师顾杨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藏族老师其米卓嘎。
顾杨和其米卓嘎都是语文教师。2023年底的一天,两人在甜茶馆聊着文学话题。聊到这些年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顾杨提议:“要不以援藏为主题,咱俩一块儿写一部小说?”其米卓嘎开心地应允了。
白天上课,晚上写作,历时一年有余,23万字的小说终于完成。
“这本书叫《卓玛梅朵》,卓玛花生长在高原,是藏族同胞很喜爱的一种花,寓意坚韧不拔、纯真善良、无私奉献……”其米卓嘎给我们解释书名的由来。
这本书里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大都有原型。在一篇回忆创作的文章里,其米卓嘎这样写道:“合作写书过程中,我们成为亲密的朋友。她生病了,我坚持给她熬药。我在遇到烦心事情时,她会理解我,跟我共情,让我懂得爱自己……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完中老师哪里来?完中老师河北来——”课间操时,教学楼里飘出改编版的《小放牛》。如今这首歌成了校园里的“暗号”,孩子们唱着唱着会拉住路过的河北老师,一起跳舞,一起唱歌。
从地理教师到援藏校长,靳青龙说他要做“播种人”。在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青蓝工程”中,他通过师徒结对机制,让援藏教师坚持每日随堂听课,与本地教师深度交流,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令他尤为欣慰的是,藏族师生时常会前往河北等地研学。一位阿里学生向河北的同学生动讲述了家乡璀璨的星空,还热情发出邀请:“一定要来阿里做客。”
暮色中的拉萨河泛着金波,教学楼的窗子里透出暖光。靳青龙翻着孩子们的期末考试成绩单动容地说:“手牵手、心连心,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使命紧密相连,这是我一生的骄傲。”
2025年6月,有过两次援藏经历的妇产科医生刘亚琦,第三次踏上阿里——她正式调入了日土县医院。从援藏医生到扎根高原,刘亚琦的选择得到了亲友们的支持。父亲叮嘱她“一定要好好干”。她来报到时,院长单巴朗杰和同事们热情欢迎,说:“这里的山水记得你,这里的百姓更盼着你呢!”
2024年,刘亚琦完成日土县第二例急诊剖宫产手术。手术室里,她一边沉稳操作,一边用简单的藏语安抚产妇。产妇丈夫再三道谢:“突及其(藏语:谢谢)!突及其!”
“从我登上高原那刻起,就希望将自己从事妇产专业24年的经验留在这里。”每周都会认真给年轻医生培训的刘亚琦,望着窗外月光下闪着圣洁光芒的雪山说。
不把自己当外人,只把对方当亲人。
援藏医生曹钢既当医师,又当老师。他的藏族“徒弟”扎西措姆跟学两年多,已从一名口腔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医生。
阿里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这是多年来,河北援藏人反复思考的问题。
天然的高原环境让日土县的白绒山羊有着诸多优点,但养殖方式一直传统粗放。从河北省第一批援藏干部人才来到这里开始,就把推动白绒山羊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援藏的重点。
被誉为“羊绒之都”的清河是援藏人才康冬冬的老家,离援藏干部孔繁森的家乡只有几十公里。打小听着孔书记翻山越岭访牧民的故事长大,他心里早早就埋下了援藏的种子。
2021年,作为河北省第八批短期援藏干部人才,熟悉羊绒产业发展的康冬冬来到日土县,主要负责对牧民进行羊绒分级分类抓绒和检验检测指导。短援期满后,他申请继续援藏三年。2025年7月,康冬冬又一次选择留在高原,开始新一轮援藏。
这些年,河北省援藏干部人才帮助日土县牧民修建了不少标准化羊圈,有效提高了羊羔幼崽的存活量,还投入资金建设了白绒山羊绒毛品鉴暨拍卖中心,通过客商竞拍来提高牧民收入。2023年的竞拍活动中,创造了超细绒每公斤1355元的最高成交纪录。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河北援藏技术人才持续攻关,日土县白绒山羊平均产绒量提高90克,绒细度在14微米以内的占70%以上。
白绒山羊绒的销量和价格逐渐在提升,牧民也比以前更有信心。龙门卡村的牧民平措旺久说:“去年卖了400多斤羊绒,今年还能再多卖不少钱!”
如今,日土县白绒山羊存栏约17万只。一根“羊绒金线”,把阿里和河北两地人的心连在了一起。
曾作为志愿者筹办《梦回古格》大型演出的石家庄人俞江,被阿里地委点名希望援藏。
最终,他说服做教师的妻子苏丽丽,一同来到阿里。援藏期满时,两人又选择了调藏工作。
2025年7月10日,是俞江父亲去世两周年。当天,他想起11年前决定来西藏时父亲的话:“看样子那边有你想干的事,你去吧!”
“不管是几天、几个月、几年,只为阿里!”他深情地说,祭告父亲在天之灵,儿无悔!
现在,俞江是阿里博物馆副馆长。当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展馆,但凡有时间,他都会迎上去义务讲解:“大家看这件唐代的丝绸残片……它出土于阿里的古墓。中原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香料、宝石,也在阿里汇聚、交易。这不仅是一块丝绸,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
就在西藏自治区成立的1965年,阿里地区的首府从噶尔县的昆莎,迁到了今天的狮泉河镇。俞江说,当时的狮泉河镇周边只有两户牧民,而今天的狮泉河镇,已是高楼林立、商户如云,成为藏西高原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见证着自治区成立60年来雪域高原的巨大变化。
在俞江看来,阿里博物馆是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11年来,他在高原上行走,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组织藏族青年参与文物修复,也邀请专家学者到阿里交流,不同地域的智慧在这里汇聚,多样文化的光芒相互映照。
每天最后一批游客离开后,俞江总喜欢站在博物馆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的一座座雪山出神。他心里清楚,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记得:高原之上,中华民族早已血脉相融。(邢云 孙永杰 孟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