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有事,干部干、群众看,效果总不好。现在有了‘村民议事厅’,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群众心气顺了,村里和谐了,百姓干劲更足了!”8月12日,老党员高海的话道出了下山嘴村治理方式的转变。近年来,丰宁满族自治县天桥镇下山嘴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移风易俗、文化浸润、精细治理,让村庄既有“颜值”更有“气质”,先后获评“河北省和美乡村”“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连续四年获得县级“五星级党组织”,绘就了基层治理的生动图景。
党建引领
筑就移风易俗“主心骨”
“乡村要振兴,风气要先行。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关键要靠党组织把方向、带队伍、聚合力。”下山嘴村党支部书记石峰的话道出了村庄文明乡风劲吹、治理效能跃升的核心密码。该村党支部始终把强化组织建设作为引领移风易俗的“先手棋”,构建起“5+3+3”梯队式人才结构,以5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核心,定向培养3名后备干部,动态培育3名入党积极分子,打造了一支“拉得出、顶得上、干得好”的骨干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党员教育管理中,该村党支部创新推行“双学双促”机制,每月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将组织生活与移风易俗、基层治理等实际工作深度融合。全村43名党员形成“雁阵效应”,划分9个党员责任区,组建3支先锋队,主动认领移风易俗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任务,让“关键岗位有党员领跑、关键任务有党员盯办、关键环节有党员把守”成为常态。2024年以来,党员累计领办民生实事35件、化解矛盾纠纷16起。
为把移风易俗工作落实落细,该村党支部牵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等内容纳入其中,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上墙公示,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健全红白事理事会,选拔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民代表担任理事,全程参与红白事操办指导,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2024年以来,全村在红白事上节约支出15万元。
文化浸润
激活文明乡风“源动力”
以村史馆为载体推动淳朴乡风传承,成为下山嘴村基层治理的“一招鲜”。走进下山嘴村,崭新的村史馆矗立在村委会院内,馆内陈列的老农具、旧照片、荣誉证书,无声诉说着村庄的变迁。“这是我们村的‘精神地标’,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和村民来这里参观。”村党支部委员田秀环介绍道。村史馆建成后,村党支部定期邀请老党员、老教师担任讲解员,通过“实物+故事”的形式,讲述村庄发展历程、红色故事和模范事迹,让村民在互动中感受历史温度,留住了乡愁也传承了淳朴乡风。
用榜样力量涵养文明乡风是该村基层治理的又一“法宝”。村党支部连续三年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卫生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孝心儿女”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在村中的“道德银行”记录并大张旗鼓表彰。“看到自己的名字上了榜,走路都觉得有精神,邻里之间比着做好事、讲文明。”获评“好儿媳”的于建华笑着说。如今,“争当文明户、争做文明人”已成为下山嘴村的新风尚。
用文化浸润赋能文明新风养成,是该村基层治理的亮点。下山嘴村争取、投入资金新建2处文化广场,栽植景观树木200棵,配套健身器材和宣传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村民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广场舞比赛、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邀请县剧团下乡演出,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同时,依托文化广场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技术能力培训、法律法规宣传等活动,将文化阵地打造成集宣传教育、娱乐健身、议事协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治理提效
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
下山嘴村党支部设立“村民议事厅”,建立“收集议题—确定参会人员—民主协商—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累计召开议事会23场,决议事项38项,村民参与率达91%。从灌溉水渠修建到村容村貌整治,从产业发展规划到移风易俗细则,村里的大小事都通过议事厅商量决定,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针对农村常见的土地纠纷、邻里矛盾,村党支部还依托村级司法站建立调解室,推行“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双线联动机制,把全村划分9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员和1名“法律明白人”,定期排查矛盾纠纷隐患,及时介入调解纠纷。今年1至7月份,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起。“以前为了宅基地边界吵得脸红脖子粗,现在网格员上门一说理,‘法律明白人’一讲法,疙瘩很快就解开了。”村民李成福说。
在改善人居环境中,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打响“环境整治攻坚战”,对村内卫生死角、乱堆乱放等易反弹、难整改的点位进行全面排查整改,配备专职保洁员,建立“户清扫、组收集、村转运”的垃圾处理方式。“环境好了,心情舒畅了,谁还好意思随手扔垃圾、乱堆东西?文明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村民们纷纷表示。从“议事厅”里的热烈讨论到“道德银行”中的身边好人,从村史馆里的岁月回响到文化广场上的欢声笑语……如今的下山嘴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陈规陋习已然难觅,一幅党建引领、文明和谐、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王絮冬 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