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定瓷融入当代生活
——河北省高技能领军人才一线风采(七)
7月28日下午,在河北省曲阳县陈氏定瓷有限公司庞永辉创新工作室,庞永辉正在为定瓷坯体刻花。李扬摄
7月28日下午,在河北省曲阳县陈氏定瓷有限公司庞永辉创新工作室内,一场“无声表演”正在进行。
只见庞永辉左手迅速旋转,右手飞快刻画,一气呵成,前后不过几分钟,泥坯上出现了定瓷经典的梅瓶纹样。周围的人安静地欣赏,唯恐打扰了这流畅的操作。
停刀住手,庞永辉轻轻地在瓶体上摩挲。30多年的时间,他从学徒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创新技艺手法、拓展实用价值、引入数字技术,让千年古瓷破圈重生。
始于隋唐、兴于北宋的定瓷,因其烧造地保定市曲阳县古代属定州而得名,有着“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元朝之后,传统技艺一度失传,只有民间制作粗瓷的工艺延续下来。直到1976年,定瓷开始恢复生产。庞永辉的师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便是定瓷恢复生产时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庞永辉与定瓷有不解之缘。父亲是瓷器烧制的老把式,家住在定窑遗址附近,他从小对定瓷文化耳濡目染。但真正让他叩开定瓷大门的,是初入师门的三次砸坯。
1994年,庞永辉被师父派到原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习美术,眼界一下子开阔了。天马行空的造型、色彩多样的釉色,当各种陶艺的斑斓世界撞入眼帘,他不禁动摇了:既然陶艺世界如此广阔,为什么非要学习定瓷固有的风格呢?
学成归来,他将困惑向师父倾诉。师父不语,让庞永辉帮着做一款刻花莲纹小口瓶。
此时的庞永辉还没有意识到,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是一次严峻考验。
拉完第一批坯体,师父说,瓶底太小、高度不够,砸了;第二批,弧线不合适、比例不行,又砸了;当做到第三批,依然没有达到师父的标准,庞永辉主动毁了这些作品。他有些着急了:自己怎么连坯都拉不好?
骄傲的学徒终于沉下心。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庞永辉几乎天天练习刻花莲纹小口瓶制作。直到有一天,他闭着眼睛抚摸瓶体,就能感受到溪水潺潺流淌的意境。
那一刻,他理解了师父所说“事出分寸,理可通之;艺差毫厘,道所不容”。自此,定瓷中经典的梅瓶、玉壶春瓶造型成为他练习的日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8年6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上,庞永辉拉制的坯体从全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器壁薄、速度快、造型艺术性高”获得了大赛金奖,他成了“全国拉坯状元”。
就在当年,“定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庞永辉对定瓷的热爱更加坚定了。成千上万次拉坯、烧制的作品,失败的在院里堆起了小山,成功的被收进了展厅。
当收藏家们赞叹他的定瓷作品“仿宋技艺登峰造极”时,庞永辉却彻夜难眠。
不能止步于复刻!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传承,定瓷需要向前多走一步。千年定瓷史,从未有人征服双层坯体结构,庞永辉偏要闯一闯。
改良泥料配比,调整窑温。2014年,“石榴花开”刻花瓶惊艳亮相:外层花瓣层叠如真,内胆薄如蝉翼,灯光穿透时宛如琥珀生辉。这件拿下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的作品,成为双层拉坯技艺的代表作,定瓷造型有了更多可能。
更绝的是庞永辉的跳刀技艺。半干的坯体在轮盘上旋转,刀锋随转速轻跳,泥屑沿抛物线落下,不描不改。十几种纹样、十余种自制刀具,让定瓷的装饰语言从宋代的严谨走向如今的灵动。
当越来越多的定瓷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更大的考验在等着他。2016年6月,陈文增因病去世,庞永辉临危受命,接过了定瓷传承的薪火。
这位“全国拉坯状元”,不能再只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推动定瓷从收藏品向生活物品转变,是师父留给他的任务,也是非遗传承的使命。
走进烧窑车间,敞开的窑口正静静等待一炉新瓷的面世。庞永辉深知,要让定瓷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好看是基础,好用才是关键。为此,他和团队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下了硬功夫。
烧窑温度更精准。过去烧窑全凭老师傅的经验掌控火候。现在,他们用上了测温锥、热电偶等设备,将烧成温度精准地提升至1300摄氏度,这不仅提升了成品率,更大大降低了瓷器中铅铬的溶出量。
原料加工更细腻。以往,石英、长石、黏土等原料细度只加工到70至80目。现在,他们加工到300多目,比面粉还要细腻,烧出的瓷器质地更均匀。
展厅里的变化更直观。十二生肖砚台伏案生趣,定瓷饺子盘盛满烟火气,咖啡杯透出象牙白柔光,国宴套装温婉大气……易清洗、耐磨耐用的定瓷受到市场青睐。
“目前,公司的生活瓷销量已经占到总销量的80%。”这让庞永辉很欣慰,这门古老的技艺终于回归服务生活的本质。
年轻一代传承人培养的难题,庞永辉也看在了眼里。2017年,他创办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面向社会定期培训定瓷技艺人才。2020年,在培训学校的基础上,他又牵头设立了陈氏定窑非遗工坊传承定瓷技艺。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定瓷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中。
2018年,喜欢拉坯的郭少雄成了庞永辉的徒弟。当庞永辉得知他在大学学习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当即决定不教他拉坯,而是让他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将3D技术大胆引入定瓷制作中。
“手工制坯的每个作品都存在差异。相比之下,3D技术能精确控制坯体厚度与造型弧度,而且不需要在库房储存泥坯,只需要储存数据,就可以随时按需打印。”庞永辉说,自创烧起,定瓷的烧制材料、艺术风格等历经演变。这些变化既带着不同时代的烙印,也蕴含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数字化时代,定窑产品的批量生产更为便捷。
7月18日,“定窑现代陶艺——天下无双特展”在日本备前市一家美术馆开幕;8月1日,“天山映白——定瓷文化展”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启幕……近年来,定瓷越来越多地为国内外公众所知。
展台上,用千年技艺烧制的定瓷静默如初;窑膛中,砂与泥在烈焰中相拥。
庞永辉说,窑火不熄,追求的不仅是传承,更是与当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让老手艺“烧”出新市场,成为他们坚定的前行方向。(河北日报记者 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