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新征程,如何运用村规民约的治理智慧助力乡村振兴?“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石家庄经开区岗上镇岗上村秉持以文化人筑根基、文化滋养惠民生、传统美德促治理、道德引领赋效能的理念,夯实了乡村治理的基层基础。
如今,漫步岗上村中,一幅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和美村庄画卷徐徐铺展。
以文化人筑根基
面对日益多元的利益诉求,如何实现基层乡村善治?岗上村党支部运用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制定了《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言行,筑牢村民思想根基,塑造村民共同心理认知。该村不仅让《村规民约》上墙,还印发给全体村民,让他们遵照执行,激活了传统治理智慧。
岗上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弘扬仁爱、诚信、和谐理念,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灵、淳厚民风,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从外在被动约束,升华为内在主动认同的自觉行动,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转化为行为习惯与价值共识。
岗上村发挥《功德录》《好人榜》的正面引导作用,把沟通协商作为乡村化解矛盾纠纷的柔性机制,以共同体意识凝聚村民的价值共识,降低了乡村社会治理成本,提升了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人文温度,从而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化滋养惠民生
岗上村将传统文化融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之中,通过设立家事调解室、开展家风评议会等形式,将家庭调解机制有机融入现代治理体系,用百姓身边事展现传统家文化赋能现代治理的强大潜力。
岗上村着力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机制,从而使村民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网格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以文明家庭、最美邻里、孝老敬亲、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引领百姓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
传统美德促治理
岗上村大力倡导敦亲睦邻处事方式、家和万事兴的秩序观,引导村民互敬互爱和谐共处,将邻里间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遇到邻里纠纷,村“两委”干部总是第一时间到场调处,引导村民树立理解、尊重、包容的处事观,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和为贵”成为赋能乡村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培育乡村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
岗上村将家庭治理与社会治理、个人修养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个人修养上,引导村民在以德服人、以德化人的柔性治理方面着力,从而形成融情理法于一体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治理难在末梢。岗上村以传统美德作为粘合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规范村民的社会行为,提升村民对社会治理规则的认同感,建立刚柔相济的乡村治理新生态。
道德引领赋效能
岗上村发挥道德规则的独特作用,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为导向,将人人争当道德规范作为村民的精神价值追求。
岗上村在乡村治理效能、规范社会行为、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上着力,培养村民遵守社会公德,提升个人品德。同时,大力弘扬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生活化叙事,以故事为纽带、以情感为桥梁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将抽象的传统美德具象化为百姓可感知、可学习的生活场景。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及好人好事评选活动,让榜样可亲可敬可学,让美德可感可及。
村里修订完善符合时代精神的《村规民约》,形成村民易于接受的道德体系。在处理邻里纠纷和乡村公共事务中,坚持情理法交融,在法律的框架下,借助道德力量从源头上疏导乡村矛盾根源,发挥德治在矛盾纠纷化解前端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就地化解的目标,形成德治滋养法治、法治保障德治的良性循环。
岗上村着力探索道德与法律协同发力、相得益彰的基层乡村治理模式,广泛凝聚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乡村治理理念。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孝老敬亲、志愿服务等融入乡村信用记录,形成崇德向善、恪守公德的社会导向。(余保成 郭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