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教官利用AR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愈发突出的当下,一所特殊的学校正在唐山市悄然改变着许多孩子的命运。2023年11月,河北省首家专门学校——唐山市启明学校正式揭牌。这所学校以“矫治有成效、权益有保障、就业有出路、升学有希望”为办学目标,探索出一条集司法矫治、教育重塑与社会协同于一体的创新路径。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究竟如何运转?那些曾误入歧途的孩子,在这里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带着这些疑问,7月30日,我们走进这所学校,探寻其助力少年重归正途的成功密码。
矫治有成效:三维干预让迷途者知返
“爸爸妈妈,我在这里一切都好。以前我让你们伤透了心,是我错了。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懂了不少道理。我会好好接受教育,出去后一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个让你们骄傲的孩子……”
这是小宇(化名)写给父母的信。曾因盗窃、诈骗被送到唐山市启明学校接受专门矫治教育的他,如今不仅加入了学校国旗班,还成了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从最初的自暴自弃到后来的积极向上,小宇的蜕变,正是唐山市启明学校创新矫治模式的生动写照。
作为一家开展矫治工作的专门学校,启明学校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构建起教学、生活、矫治、职业培训及文体活动五大功能区,为系统化矫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而心理矫治,则是这所学校矫治模式的鲜明特色。该校组建由19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与6名外聘专家构成的专业心理干预团队,实现学生心理测试全面覆盖,并通过专业化心理辅导,及时为学生矫正认知偏差,助其健康成长。
此外,唐山市首创司法局与教育局“双主体”管理模式,推动司法行政力量与教育资源深度融合。44名专职教职工、125名民警与教育局选派的8名骨干教师协同发力,构建起“行为矫正+文化学习”的融合机制。针对不同罪错程度,学校实施分级干预:专门矫治教育区实行闭环管理,按“一人一案”开展行为矫正、法治警示与心理干预,同步推进文化及职业教育;专门教育区则侧重文化课程、道德培育、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还创新推出短期“体验班”教育:针对三次以下违法的未成年人,开设1天“体验式”和7至14天“观护式”课程,通过法律讲座、军事化训练等环节,构建“法律震慑不敢犯、认知重构不想犯、责任强化不愿犯”的三维干预机制,切实阻断不良行为升级路径。
据唐山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启明学校负责人刘振国介绍,2024年唐山市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下降23.9%,特别是启明学校在接收迁安市30余名学生后,该市16岁以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骤降90%。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启明学校“矫治一个,影响一片,平安一方”的治理效能,更让迷途少年的蜕变之路愈发清晰。
权益有保障:法治护航筑牢成长防线
“在这里,我的隐私得到保护,从未因特殊身份被剥夺学习权利。教官们为我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份不离不弃的守护,是我不断修正自我、奋勇向前的动力,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于心。”启明学校女生区学生小轩(化名)的心声,道出了学校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重视。
作为河北省规模最大的专门学校,启明学校始终将权益保障作为办学底线,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这份保障,首先植根于坚实的制度基础。学校编制的《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学生档案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让权益保障有章可循。启明学校针对女生,专门设置独立生活单元,配备女性干警和教职工专职管理,实行男女分班教学、分区域活动,辅以独立监控系统与专属门禁权限,全方位守护女学生的人身安全与隐私权益。
法治教育与法律援助的同步推进,为权益保障注入了法治力量。启明学校积极联合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普法讲座10场,携手公安机关开展普法宣传3次,累计为学生解答法律咨询190余人次。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学生清晰认知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生活与医疗层面的保障同样扎实有力。生活区配备标准化宿舍,每日严控食品安全,科学配比膳食营养,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需求。独立医疗区设预检分诊台,按症状轻重分级处置,常见病由驻校医生即时诊疗,急重症则启动“绿色通道”转诊协作医院,确保学生小病不出校、大病及时治。
家校协同机制,让权益保障的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每周亲情通话+每月家书互递”制度,让学生与家庭始终保持情感联结;“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邀请家长进校参观,直观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153面家长赠送的锦旗、5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不仅是对矫治工作的认可,更彰显了家长对学校权益保障工作的深切信任。
升学有希望:文化重塑点亮求学梦想
“我考上卫校了,毕业后要做一名男护士!”今年夏天,学生小明(化名)手持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模样,正是启明学校文化教育成果的生动注脚。
学校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精准施策,构建起分层培养体系:针对12至15周岁的低龄学生,强化文化课学习的同时,推行“行为规范积分制”,通过内务整理、课堂纪律等日常细节培养自律意识;面向16至17周岁的高龄学生,结合个人意愿开展职业教育,同步增设“职场礼仪”“客户沟通”等实用课程,为他们融入社会提前蓄力;对因辍学、失学造成学业断层的学生,学校创新采用“三步补位法”——入学后通过摸底测试明确知识断层范围,再组建“学科辅导小组”利用晚自习、周末开展一对一或小组补课强化基础,同时引入“微课资源库”,将数学公式、语文古诗文等难点制成短视频课程供学生反复学习。2024年以来,已有86名学业断层学生通过专项辅导补齐短板,90%以上达到同年级基础水平。
在科学的培养模式下,2024年,首批5名参加中考、单招的学生全部考入理想院校,升学率达100%;2025年参加中考的20名学生中,已有15人收到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或中专的录取通知书,其余5人正在等待结果。
就业有出路:技能赋能打通回归通道
2023年12月,丰润区少年小李(化名)因盗窃罪被唐山市路南区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送往启明学校接受3个月教育矫治。在校期间,小李对烘焙技能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在学校培养下,小李不仅掌握烘焙技能,更学会正视错误、积极面向未来。2024年3月结业后,在学校、检察院及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下,小李入职唐山一家西点店成为一名裱花师。
学校始终立足“就业有出路”目标,通过精准培训与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从校园迈向社会的“技能桥梁”。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根据学生特长及发展需求,与人社部门深度联动,引入“数据标注”“工业机器人运维员”“电气设备安装工”等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培训项目。人社部门定期推送培训机构名单与课程信息,协调师资入校授课,学生全程免费参训,考核合格即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既破解了学生“无技能、无出路”的困境,也从根源上防止学生因生存压力再次误入歧途。
“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就业对接更精准。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定制化职业培训课程,为学生期满离校就业筑牢根基。目前,已有59名结业学生成功就业,他们用踏实的工作和积极的生活状态,印证着技能改变命运的可能,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些少年重归正轨的希望。
(吴艳丽 刘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