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石家庄市公安局 许春
整理:张志青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在前线持枪冲锋,而是打入敌人心脏地带与敌人斗智斗勇;他们的战场不在硝烟弥漫的旷野,而是在敌伪机关的阴霾之下。《石家庄公安史资料选编》中的一份档案讲述的就是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1937年,石门(石家庄市旧称)沦陷后,成为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战略枢纽,对我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942年春,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作出关键决策:派情报员纪贤潜入石门建立情报站。纪贤辗转来到正定县,选中了东柏棠村的一户姓魏的人家作为据点。魏家表面是普通养蜂户,其实,哥哥魏焕文是老情报员,弟弟魏焕才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当纪贤初次叩开魏家门时,30多箱蜜蜂嗡嗡作响,魏焕文只说了句:“蜂箱该换蜜了。”看似寻常的话语,却是情报交接的暗号。就这样,一个以养蜂为掩护的秘密情报站,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悄然诞生了。
同年秋天,王应慈接过情报站工作重任。这位来自陕西的汉子经受了重重考验:浓重的陕西口音随时可能暴露,他不得不装成“哑巴账房先生”,靠手势和纸条交流;没有电台,情报只能靠交通员徒步穿越封锁线送出,最长的一次往返需半个月;为躲避搜查,他曾藏在北寨村的炕洞中,与两人轮流用小孔呼吸,整整三天未进一粒米。然而这些危险却从未动摇过他的信念。
在王应慈的带领下,情报站以魏家为中心,织就了一张横跨石门、正定、灵寿的情报网。铁路工人、菜农、商人……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纷纷化身“情报战士”,将日军的兵力配备、军火运输等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往边区。
铁路工人张志田小组可以说是情报站的“眼睛”。1943年的一天,张志田发现日军在装运一种“特殊货物”,箱体上画着骷髅标识。于是他佯装搬货,用指甲在木箱底部生生抠出一个小洞,发现厢内装的竟是“毒气弹”,情报迅速送达边区。聂荣臻司令员据此做出调整部署,避免了一场重大伤亡。
正定北兵营,是当时北平以南最大的军火库。每日送菜的柳辛庄菜农是我军眼线,他每次进入兵营都将情报藏于菜筐底部。1945年,他不幸被捕。审讯室里,烙铁烙在他的身上,竹签一根根扎入他的指尖,但他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最后,他被押往日本北海道充当劳工,从此音信全无。
张景熙本是抗日区长,1942年在战斗中不幸头部中枪被俘,随后他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打入敌营。他穿上伪军制服,妻子误以为他叛变了,扇了他几个耳光。张景熙说:“等胜利了,你会明白。”
在做“情报股长”期间,张景熙冒死盗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绝密文件——《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文件运送途中,他遭遇日军搜查险些暴露,及时亮明“情报股长”身份,用日语与敌人周旋,最终化险为夷。
毕业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的王子兴,以日军“技佐”的身份为掩护,成功打入敌人内部。1943年,在一次执行视察任务时,他在获鹿火车站偶遇日军站长,闲聊中得知冈村宁次将秘密前往临汾,立刻放弃任务,连夜返回石门将情报送出。延安总部分析,日军企图在临汾集结兵力突袭我军,便紧急通知太岳、太行军分区连夜布防,最终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从1942年建站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石门情报站累计送出情报千余条,营救被俘干部百余人。如今,当我们走过石家庄的街头,或许已经再也无法找到这些英雄的足迹,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
石门情报站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未必身披铠甲、光芒耀眼,但是他们却用忠诚和信仰,书写了一个个永不褪色的抗战传奇。我们将铭记这些伟大的身影,让他们的精神,继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