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在读研究生来到南皮县,在盐碱地里取土样、种柽柳、测数据
试验站有个00后“种地小组”
7月24日,梁恩浩(左一)、汤博伟(左二)和原嘉琦在取土样。河北日报记者 李佳泽摄
听说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来了三个00后“种地小能手”,他们都在忙啥?
7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沧州市南皮县,在试验站的试验田里看到了正在忙碌的三个年轻人:正在拔土钻的汤博伟,取土样的梁恩浩,还有撑取样袋的原嘉琦。
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的学生。
“小心脚底下,别踩了豆苗。”见记者走近,汤博伟笑着提醒。去年5月,他来到试验站后承包了一亩“责任田”。间作的玉米和大豆,是他在今年6月收完小麦后自己动手种下的。
“要不一会儿去趟海兴,看看我那片地?”梁恩浩一边说,一边用长杆螺丝刀抠土样。同样在去年5月,梁恩浩在海兴县有了半亩“责任田”,种下了柽柳、獐毛、盐地碱蓬等盐生植物。
原嘉琦的注意力在土样上,脚边的取样袋被封得严严实实,码得整整齐齐。她是今年7月初来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盐碱斑块的分布形态和变化趋势。
半个小时过去,三组样本被全部取好。接下来,经过烘干、磨细、过筛等工序,他们将对土壤的酸碱度和盐分、有机质的含量等多项指标进行测定。
汤博伟和原嘉琦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梁恩浩来自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都是在读硕士研究生。
同是00后,为啥跑到沧州来种地?
“因为沧州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而滨海盐碱地是我国盐碱地利用潜力最大的一个土地类型。”梁恩浩回答。
河北是全国盐碱地面积较大省份之一,现有盐碱地580多万亩。其中,沧州有408.58万亩。尤其是黄骅一带,土壤盐碱化程度最高。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他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怀着共同的志愿,三人先后来到试验站,结成了一个紧密的“种地小组”。
来到试验大棚,记者第一次看到梁恩浩的研究对象——柽柳。纤细的枝条上,白绿色的小叶片呈鳞状互生。梁恩浩掐下一小段示意记者尝一下。放到嘴里一嚼,是咸的。
“柽柳是逆境中的生存大师,主根深扎地下数米,能把盐分从土壤中吸收上来,通过叶片的盐腺排出体外。”梁恩浩说,他的研究方向,就是分析盐生植物对盐碱地的改土效应。
柽柳被种植在高100厘米、直径20厘米的柱状容器里。原嘉琦上前解释,这些容器叫土柱。
“里面的土来自海兴县小山乡试验基地,更靠近渤海,盐碱程度比这里更高。土柱试验可以帮我们更科学地观察植物根系生长情况,分析土壤脱盐过程。”说起土,原嘉琦滔滔不绝。
“重度盐碱地逐渐被改良,就可以尝试种植农作物了。”汤博伟眯起眼睛,开始介绍起自己的“责任田”计划。他打算以旱碱麦、燕麦、大麦、油葵、高粱、玉米、大豆等作物为对象,尝试多种作物间种和轮种模式,助力盐碱地变成丰产田。
比起尚显稚嫩的脸,三个人的手略显粗糙,这是长期下地打土钻、挖剖面的结果。“相比这些,我们更看重收集更多研究数据,为盐碱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梁恩浩说。
今年6月,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麦田里传来喜讯:一水未浇的旱碱麦丰收了,亩产达到405公斤。前不久,郭凯特意带他们去了趟仙庄片区。
“盐碱地并非不毛之地。只要大家努力,盐碱地肯定能成为沃野良田。”郭凯的话,让三个00后携手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信心,更加坚定。(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