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田 恬
特约嘉宾:李京盛 胡智锋 蒋辉月 王文静
电视剧《浴血荣光》剧照。
续写永不褪色的“青春战歌”
7月15日起,由河北参与创拍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热播,成为今夏很多年轻人“越看越热血”的必追剧目。导演陈力表示,拍摄《浴血荣光》的初心,是期盼有更多年轻人能够走进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历史。
《浴血荣光》聚焦1927年至1935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的伟大征程,谱写了一曲从绝境奋起到伟大转折的英雄史诗。该剧全景式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步步踏刃而行、探索新路,经浴血奋战走向荣光的辉煌历程。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浴血荣光》是一曲热血澎湃的“青春战歌”。曾在《古田军号》《问苍茫》《1921》等多部影视剧中饰演毛泽东的王仁君说,自己在这部剧里感受到了成长,跟随剧中人物成长,跟随我们的人民军队成长。剧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革命先辈展现出意气风发的青春本色。此外,剧中在展现五次反“围剿”的艰苦卓绝和湘江战役的激烈时,不但向观众呈现了战争的残酷,更揭示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坚守信仰、开拓新路的政治智慧。
从《谁主沉浮》到《海棠依旧》,再到《血战湘江》《古田军号》,导演陈力始终以细腻的生活化笔触刻画着人物形象,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往往让历史人物格外生动饱满。《浴血荣光》延续了这一鲜明风格。剧中,杨开慧会在煮好面条后,嘱咐毛泽东和徐特立趁热吃;年轻的毛泽东会在弟弟来汇报情况时,塞给他一个馒头,让他赶紧垫垫肚子……
导演陈力说,剧中人物是有勇气有担当的革命者,但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只有在细微处下功夫,让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情节都贴着地皮走,才能让观众觉得不出戏、有共鸣。为此,该剧演职人员在拍摄前跟老乡们吃住在一起,训练挑担子、骑马、打枪。这些参演的年轻人吃多少苦都毫无怨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进步和成长。
《浴血荣光》以生动的群像描绘出壮丽的革命英雄图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这部令人热血沸腾的视听佳作,必将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让观众在革命先辈的青春呐喊中感受到澎湃激情,于历史的回响中续写永不褪色的“青春战歌”。
为革命历史题材剧创作提供新的艺术范式
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热播。该剧讲述的是从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这段艰难曲折的中国革命历程。
这段历史,在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都有所讲述。但《浴血荣光》对这段历史的艺术再现,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顾,也为革命历史题材在新时代语境下和审美艺术升维的创作环境中,如何实现对革命历史的再思考与再创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浴血荣光》从危机时刻切入历史叙事,再现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险与奇绝。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有两次重大的危机时刻:第一次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被屠杀,大革命失败;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教条主义等错误的军事指挥策略让红军损失惨重,被迫开始长征。该剧正是以这两次中国革命的“至暗时刻”为叙事重点,详细描述了我党从挫折中奋起,组建人民军队,开辟武装斗争新路;从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斗争中绝地重生,从而实现历史转折的艰辛历程。
从创建革命军队,到井冈山会师、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反“围剿”斗争,到血战湘江、召开遵义会议……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剧中都被一一呈现,既写出了这段历史的残酷和艰辛,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两次危机说明一个道理:选择正确的道路,选对正确的领导者,这是中国革命能战胜危机、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另外,危机叙事的切入角度和立意,也使该剧在情节推进与叙事节奏中,始终充满紧张与激烈的叙事悬念和戏剧张力。同时,它也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结构框架与叙事思路。
塑造鲜明生动的领袖和英烈形象,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重要的艺术使命之一,既要还原其真实人物的历史风貌,又要开掘出人物的艺术风采。《浴血荣光》中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塑造,也做出了新的努力和尝试。
青年演员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除了突出其一贯所具有的目光远大、刚毅坚定、百折不挠的领袖风范,更为其增添了刚柔兼具与温文儒雅的气质。尤其不少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毛泽东身上所具有的师生情、同志情、兄弟情和伉俪情,让领袖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内心情感更有层次。王志飞饰演的朱德,可以说更具突破性。他在把握好朱德忠勇、坚定、朴实、敦厚的性格特征的同时,又赋予了人物意气风发和热血激情的特点。王志飞塑造出了一个英武俊朗、刚毅率直、豪壮真诚的朱德形象。
此外,在人物塑造上更具突破意义的是,该剧不回避领导人之间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分歧,比如毛泽东与朱德在军队建设、军事指挥上出现的矛盾与争执等。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强化了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同时更显示了领袖之间的坦荡与胸襟。
值得一提的是,《浴血荣光》对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我军著名将领如卢德铭、王尔琢、陈树湘、何挺颖、伍中豪等人也有细致的描写,这在以往同类题材中并不多见。该剧真实再现了他们的革命经历、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以及牺牲时的悲壮场景,既是对这些先烈的深深怀念,也让人心生崇敬与惋惜之情。
《浴血荣光》在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还通过艺术虚构,设置了林裁缝一家人的故事线,这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不但体现了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无数普通家庭所作出的牺牲,同时也形象地阐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主题。林裁缝一家人对革命的忠诚和悲壮的牺牲,与剧中真实的历史人物故事一样感人至深。从戏剧结构的角度,它也起到了剧情推进与叙事交代之间的关联。这也是该剧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的一种新的艺术范式。
以群像叙事绘制波澜壮阔的革命英雄图谱
胡智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各网络视听平台热播。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以党的建军路线为叙事主线,以全新的格局、视野及艺术表达,对1927年至1935年间中国革命的艰难探索历程做了全景式、史诗化的描摹与再现,是近年来具有多方面突破与创新意义的精品力作。
该剧通过描述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探索路上的各种牺牲奉献,来表现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的精神风范。剧中既有卢德铭、王尔琢、陈树湘、何挺颖等革命将领身先士卒、不畏强敌、敢打敢拼、血染疆场的牺牲,也有杨开慧、毛泽覃、毛泽建、伍若兰等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家的亲人们,为了拯救受压迫受剥削的穷苦人,舍小家为大家甘愿献出自己生命;既有瞿秋白、徐特立、傅连暲等高级知识分子放弃“先生”身份的优渥生活,投身革命的牺牲,也有林裁缝这样的普通百姓,毅然决然跟随红军。尤其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论面对怎样的挫折、打击、失败,都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格局与境界,令人无比崇敬。正是无数前辈与先烈的这些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该剧对于革命志士大无畏牺牲精神浓墨重彩的描摹,让思想主题高度集中而更具分量。
《浴血荣光》的情感表达深刻而厚重。剧中通过虚构的林裁缝一家以及苏区百姓等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与拥护,通过革命领袖与普通红军士兵同甘共苦情谊的表现,刻画共产党人和广大百姓生死与共、鱼水相依的深情。剧中,毛泽东大到为部队制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行为规范,小到为小号手受欺负而对他仗义呵护;朱德“刚”则毫不留情坚决处罚那些欺压战士、胡作非为的将官,“柔”则跟战士们一样挑着扁担上山;贺龙为了天下劳苦大众不再受欺压,揭竿而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这些都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革命领袖无私无畏、真切炽热的人民情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之间相互牵挂、相互关心的战友情谊,在剧中得以充分显现。毛泽东与朱德互相推让一床暖身的褥子;周恩来从上海带来毛泽东不幸夭折的幼子毛岸龙玩耍的拨浪鼓……特殊时期的战友情令人难以忘怀。
《浴血荣光》在艺术叙事上的探索创新,取得了重要的新经验。该剧人物众多,历史背景复杂,故事线索交织绵长,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予以简洁而清晰的呈现?该剧采用倒叙、闪回、书信旁白等多种方式与技法,如徐特立在白色恐怖中甘做逆行者,找到学生毛泽东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二人交流过程中把各自的“前史”自然带了出来;卢德铭、何挺颖牺牲前,毛泽东等人为之送别,闪回镜头把此前的战斗故事及美好回忆自然引了出来;毛泽东与弟弟妹妹们,毛泽东、周恩来与陈毅之间相互牵挂又相互期待的剧情,则是通过书信旁白等形式予以展开……这些方式、技法使得复杂的剧情变得线条简洁而清晰。该剧借助毛泽东、陈毅等人的诗词互动,不仅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格魅力,而且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独特叙事手段,这一手法的使用匠心独运。而将那个年代的山歌、民谣加工处理后融入剧中,既可以营造场景氛围,又可以推进剧情,还可以让剧集节奏得到调节,整体显现出张弛相间的韵律与意味,从而强化整部电视剧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浴血荣光》的成功,离不开陈力导演及其主创团队多年耕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积累的丰富经验,也离不开他们发自肺腑地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先烈们的崇敬与热爱。这部全景式描摹建军伟大历程的电视剧,以群像叙事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英雄图谱,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过程,在跨越近百年的时光中,续写着永不褪色的信仰与荣光。
血与火淬炼的初心与信仰
蒋辉月(河北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讲述了1927年至1935年,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该剧所展现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精彩刻画,宛如闪耀的星辰,以独特的光芒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浴血荣光》让革命史诗以影像形式直抵人心。开场镜头直击1927年那个风雨如晦的中国,民不聊生,政局混乱,白色恐怖的窒息感穿透荧屏。该剧清晰讲述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揭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党伟大的建军历史,伟大的斗争历史,是用血与火淬炼的初心与信仰,应该被永远牢记。
剧中关注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充满浓郁的家国情怀。该剧不仅是一部英雄史诗,更是一部人民史诗。剧中致敬每一个为革命奋斗的人,很多普通的百姓、士兵都郑重地显示了人物姓名,突出了人民史观。我们的战争是人民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如今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与当时参加革命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众多为革命无私奉献的人为什么能够舍小家为大家?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没有国,哪有家!
《浴血荣光》成功塑造了众多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演员演绎与角色灵魂深度契合。王仁君塑造的青年毛泽东,面庞消瘦,神态谦和沉稳,于忧患中胸怀大局,于悲痛中坚定信仰;王志飞以坚毅的眼神和铿锵有力的语言,传递出朱德运筹帷幄的智慧;侯勇演绎出贺龙不拘小节的英气……这些演员让历史人物在屏幕上焕发出光彩,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魅力和风采。
陈力导演用充满细节真实的镜头刻画人物,复刻了历史的呼吸与心跳。剧组辗转于福建龙岩、江西井冈山、河北井陉矿区等地拍摄,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空间复现,所有的战斗场景都是实景拍摄。镜头展现的每一次战争形势的分析研判、每一场战役前的布局细节,一次次面临险境绝境,又一次次突围,让观众在荧幕前既心惊胆战,又热血沸腾。战争的艰难、生活的艰苦、百姓们受到的压迫,又让人心痛不已。
生活化的场景细节,塑造了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人”的形象。杨开慧给毛泽东寄来的那一块用油纸包裹的碎了的月饼,无声诉说着它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传递,饱含着亲人的深厚情感与无尽思念。这个场景的温馨美好,是艰苦生活和残酷战争下的一抹亮色。毛泽东与何长工一边读信,一边用手指捏起月饼的碎渣放到嘴里,连观众都能感受到月饼的香甜。两个人一边读报纸,一边分析战局,一边慢慢地将月饼吃完。这一组镜头节奏缓慢,正反打镜头和手部捏月饼的特写,调节了战争的紧张叙事,显示出真实的人物状态。英雄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
《浴血荣光》精湛的镜头语言,为观众提供了电影级质感的影像艺术品质。当镜头扫过毛泽东在如豆灯光下书写文章的背影,观众瞬间读懂“陋室运乾坤”的史诗感。誓师出征的壮观场面,林裁缝一家赶制棉衣的场景,轮廓清晰的人物特写,都具有油画般的色调和构图,让观众沉浸于美之中,感受着美。
《浴血荣光》的深层价值,还在于凿通了历史与现实的隧道。剧中不回避矛盾,展示了党内的各种分歧,也展示了伟大人物在遭受误解时的委屈和个人情绪。此外,该剧还有很多细节对现实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整顿纪律方面,当时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正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自己的武装开始,就非常重视纪律,只有心里想着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再比如重视调查研究方面,毛泽东不断思考和总结经验,每到一处一定会进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做出研判和决定。
《浴血荣光》犹如一首激昂的历史之歌,让观众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我们要永远铭记那段浴血荣光的岁月,让血与火淬炼的初心和信仰永放光芒。
对历史叙事和青春表达的创新探索
王文静(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7月1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开播,收视率创下新高,视频平台播放量和实时反馈也令人眼前一亮。许多年轻观众在弹幕中重温历史、抒发感受、讨论剧情,“信仰燃哭我”“堪比电影质感”等评论不断刷屏。《浴血荣光》的“破圈”传播有力证明,该剧在历史叙事和青春表达方面的创新探索是有益的,也是有效的。
《浴血荣光》突破了传统革命叙事的单线模式,通过毛泽东在武昌农讲所宣讲农民运动、周恩来在南昌策划起义、邓子恢在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等多条线索并进的平行叙事,有效加快了剧情节奏,在多重革命事件的空间转换中丰富了观众视听体验。该剧的叙事呈现出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魅力,一方面再现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长征突围等发生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多个地域的革命历史,另一方面又聚焦人物塑造的创新,既摹画出徐特立、杨开慧等革命者的历史贡献和人性光辉,又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战略抉择与闽西革命根据地等地的群众斗争巧妙交织,在革命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中全景展现了星火燎原的峥嵘岁月。
在叙事结构上,相对于传统革命历史剧在叙事上的“编年体”惯性,《浴血荣光》以“党的建军路线”为主线,构建起多线并行的动态叙事网络,在历史叙事的编年体话语基础上,进行戏剧冲突与情感的并置,实现了历史叙事范式的新突破。如南昌起义时,剧中一边是江西大旅社内周恩来与张国焘就“是否如期举事”的激烈争执,周恩来怒而拍案的颤抖指尖与张国焘局促整理衣领的动作不断切换,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拉满;另一边则是朱德宴请国民党军官谈笑风生的片刻松弛,笑闹声与远处枪炮声在显与隐的消长中充满了戏剧张力,两条线索在起义枪声响起时交会,历史决策的艰难与革命者的胆魄跃然屏幕,形成历史叙事的戏剧高潮。
就叙事内容而言,《浴血荣光》延续了《破晓东方》《走向大西南》等剧作的“贯通式”讲述,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刻写起,没有停留于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表层再现,而是深入挖掘三湾改编、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等制度创新时刻的精神内核,将“党指挥枪”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历史选择。这种“贯通式”讲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是军事斗争的结果,更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必然,同时也打开历史时光隧道,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进行了生动而有力的回答。
这种叙事方法体现在视听语言的组织上,常常表现为闪回、蒙太奇等艺术手法,而电影工业美学的标准作为大剧、正剧在叙事和视听上的迭代之选,更是调整叙事节奏、建构剧作经典场面的重要方法。起义中激烈的战斗场面与革命委员会成立仪式的庄严肃穆形成的交叉蒙太奇,贺龙部署作战时浮现他早年率兵讨伐袁世凯英姿的闪回蒙太奇等,这些艺术呈现成为革命历史剧吸引年轻观众、提升传播速率的路径。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写道:“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需要热血的时代,便只能是年轻人的时代。”《浴血荣光》主创紧紧抓住热血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这个价值公约数,把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精神立意稳稳立住,放弃脸谱化、标签化的演绎,看见历史中的热血青年。深夜与杨开慧一起吃臭干子满眼柔情的毛泽东,起义前夜焦虑踱步的周恩来……只有把主角还原为能够共情的鲜活的人,才能让历史成为代代流传的故事。此外,该剧登陆网络视频平台后,还因其革命历史叙事中的“闯关”因素获得青年观众的价值认同。
“我敬一程路,热血酣畅,信仰比岁月坚强。”革命历史从课本中的文字,通过视听语言的转译变成鲜活可感的历史记忆,从而成为多屏观剧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代际共鸣的文艺载体。而主题曲中所唱,也正是《浴血荣光》留给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田 恬)
2025年8月8日《河北日报》文化周刊11版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