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初升,我独自行走在邯郸涉县县城街道上。绿树成荫,蔷薇盛开,鸟儿的啁啾在槐花香中传递。山区县城的早晨,安宁、祥和。
很难想象,八十多年前,抗战的烈火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扎根战斗,创建了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涉县是根据地的腹心地、首府县,位于赤岸村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仍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宁静在心头不停交织着,不知不觉间我已行至县城边缘。一处陡直山坡突然撞入眼帘,坡上立着一座朱漆牌楼,上书三个金色大字“西岗村”。竟是一座建在山间的村庄,我顿觉好奇,遂拾级而上,要去一探究竟。
牌楼下矗立着一块黑色石碑。碑石上的字迹已被岁月磨得浅淡,但还能辨别出是一块村史碑。碑上记录了村子始居岳姓,以姓氏称岳岗。约在清康熙年间,岳家犯了灭门之罪,为避难改岳为李姓。此村位于龙山岗上,又与南岗、北岗相对应,遂将岳岗改为西岗。清嘉庆四年《涉县志》,即已称此处为西岗。这块碑是1986年8月立下的。岳家家主是谁?究竟犯了何事?世事沧桑,历史的烟云早已模糊了细节,但这藏着秘密的过往,却让村庄呈现出谜一般的文化底蕴。
与村史碑并立的另一块石碑,是一块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记录着两位烈士的事迹:村民李铁旦在抗日战争中血洒疆场,村民李春生在解放战争中为国殉难。石碑是1947年立的,岁月流转中曾遭到破坏,2007年又重建。都说涉县全民抗战、村村有英烈,此刻方知所言非虚。
我踏着水泥路向村内而行。鸡鸣犬吠声从街巷中传来,店铺招牌在晨光中闪耀着光彩。村庄半是古朴半是现代,充满人间烟火气。行至道路尽头,一条宽阔的大道突然横亘眼前,路牌上写着“将军大道”,一辆辆汽车在路面飞驰而过。
路边竟然又见两块石碑。一块是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伤残和牺牲的英烈们立的纪念碑。李祥云、李铁旦、李春生、李士林、杨丙贵、李双林……英雄的姓名密密麻麻刻满了碑石的正反面。另一块是捐资立碑者名录,同样是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两块碑落款都为西岗村村委会、西岗村抗战英烈缅怀社,显然是由官方和民间同建。
我在两块碑前默立良久。一位晨练的老人走过来说:“马路对面还有两座碑呢。”我不禁吃了一惊:一个村子,竟立了这么多座石碑?穿过人行横道往前走了几步,果然看到了老人说的两座石碑。
一座石碑上,依然是伤残和牺牲英烈的名字,字迹里藏着未冷的热血。另一座石碑上则记录着:“1940年9月29日,我村同胞惨遭日寇无情杀戮,尸横遍野,血染麻池。无辜儿童号泣于野,老人妇孺无处容身,其状之惨,令人发指。此等暴行,罄竹难书,永载史册,警示后人……”这便是日寇制造的“西岗惨案”。碑的另一面,是被日寇屠杀、伤残同胞的姓名。碑两侧还刻有一副对联:“村遭屠戮四十八命丧黄泉,碑立哀思千万载冤仇铭记。”
我反复默读着这些浸着血泪的文字,终于懂了一个不大的山村为何立满石碑。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家园,当屠刀挥向无辜同胞,国不安然,何以家为?家仇国恨,有血性的中国人怎能不挺身而出啊!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走到我面前,指着眼前的将军大道说:“过去这儿是个大池塘,日本兵就是在这儿见一个杀一个,杀了就扔进池塘里,鲜血把水都染红了。”顿了一下,他又说:“你看这将军大道修得多好,从这儿一直通到了一二九师旧址,它是涉县的迎宾道、旅游道,也是形象道。”老人看似无意的话却让我明白,今日的安宁与坦途,不正是英雄的人民用血肉铺就的吗?
离开纪念碑,我往村子深处走去。越靠近中心,村子越呈现出本来的面貌:房子随山势而建,巷子弯曲却互相连通,人犹如走在时间的迷宫里。一些房屋翻盖成了二层或三层小楼,一些房屋还保留着原来的样貌——黄泥抹墙,斑斑驳驳,黛色檐瓦,古朴端正,黑色木门相对敞开,门上锁钥垂挂着岁月的锈痕。从门口往里瞧,院里种植的柿子和石榴树硕果累累。我穿过长长的街巷,心里翻滚着长长的思绪,如果没有那些被血染的记忆,这里确有世外桃源的诗意。
在巷子尽头,一处废墟赫然现于眼前。砖石瓦砾间,能看出曾经四合院的轮廓。几间未完全倒塌的房门敞开着,木格窗棂被木板遮蔽,里面堆满檩条、木棍等杂物。这是什么地方?询问一位探头往这边张望的村民。他伸出粗糙的大手,比画着说:“这是李家祠堂,有百年历史了。以前每年大年初一凌晨,李氏族人都聚在这儿祭拜先祖。后来祠堂改作学校,全村的孩子们都来这里读书学习,读书声半条街上都能听得到。后来日本兵来了,一颗炮弹把祠堂炸成了废墟。”
愤怒再次涌上心头!如果祠堂没有被炸毁,经历了时光的浸润,该是一处多么好的历史文化古迹。我转身走出祠堂,几块砖石上裹满黑色的烟痕,石缝间杂草丛生,让人仿佛回到了这里被轰炸的现场。
出门时我才注意到,院子南边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影壁墙。大门早已不见了,影壁墙却还伫立着。砖石砌成的墙身残留着干枯的苔藓,中间的字画都已脱落,唯有正上方几个刻在砖上的大字还清晰可见——“光于前,裕于后”。这句出自《三字经》的话,是李家的族训吗?字面上的意思,是“给祖先增光,给后代造福”。可我更愿意理解成,这个“光”不仅仅是增光,还是西岗村人骨子里的“光”,是英烈们大无畏的牺牲之“光”。正是有了这些“光”,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太阳升高了,我走出西岗村。村庄背后的大山层峦叠嶂,那是太行山脉的一座座山峰。我在峰影中真切地感受到,西岗村民们以血肉之躯迎向枪口的姿态,已屹立成永远的丰碑!(杨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