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立足河北产业基础,加强与京津产业协同合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服务保障,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畅通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好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河北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要求河北“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河北找准在协同大局中的定位坐标,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当前,河北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抢抓战略机遇,在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基础设施联通、绿色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坚定不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更大力量。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增强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支撑。河北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用好京津支撑条件,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创新平台。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要全面加强雄安新区创新发展能力,搭建一流创新平台,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重点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吸引北京优质创新资源向雄安集聚。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雄安事雄安办”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积极筹建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雄安脑科学与认知智能研究院、雄安数字城市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充分发挥河北产业基础雄厚、转化空间广阔的优势,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一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用好科技成果竞争性评价、权威性评价和成果转化竞价机制;另一方面,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中试平台,促进京津创新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国家级高新区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2024年,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等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这为河北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要围绕这些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找准京津科技创新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的契合点,提升转化质量和效率。
构建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建立京津冀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支持河北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丰富拓展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功能,积极吸引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聚焦前沿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需求,为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创新、上下游深度合作。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团覆盖范围,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加强产业协同合作,塑造发展新优势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要立足河北产业基础,加强与京津产业协同合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优势。
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深度协作。目前,京津冀正围绕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六条重点产业链,不断深化产业协作。河北要找准在这些产业链中的定位,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拓链行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依托长城汽车等龙头企业,加强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发挥唐山高新区共享制造工厂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同时,继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持续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加快聚集发展高端高新产业。
推动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大力支持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集群搭建供应链平台,实施“共享智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集成电路、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前瞻布局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厚植先发优势。实施龙头企业培优培强行动,每个产业集群遴选2至3家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协作协同明显的“领跑者”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做大做强。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京津技术资源,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生产决策和运营深度优化,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示范作用,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深化文旅产业协同。携手京津共同编制文旅资源开发目录,实现差异化互补发展。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等跨区域精品线路,构建区域文旅品牌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建立统一的游客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增开旅游专列和城际公交,完善自驾车营地、骑行绿道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擦亮“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开发京津冀文旅云平台,建设京津冀文旅大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共用。
强化基础设施联通,筑牢协同发展支撑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要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服务保障,提升区域通达性和便利性,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畅通。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织密织好区域交通网络,完善城际铁路、跨区域公交,打造“一小时通勤圈”,进一步建设好“轨道上的京津冀”。大力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优化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强港口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港口群功能布局,合力打造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世界级港口群。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促进京津冀数据互联互通。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持续完善区块链底层平台与综合数据平台,打造智慧城市样板。推动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动。构建一体化算力网平台体系,统筹算力资源利用,服务京津算力需求。
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必然要求。要高标准配套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更多京津优质教育、医疗机构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河北教育、医疗服务能力。与京津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协同,健全跨区域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体系,与京津共建养老产业园区,发展“候鸟式”养老新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衔接好安居和乐业,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着力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吸引五湖四海各路人才。
深化绿色发展,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好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机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抓好北方防沙带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大草原和湿地保护修复力度等,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依托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与京津联合建设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链,深入推进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三地共建绿色能源消纳体系,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绿色技术攻关,支持钢铁、化工等行业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钢铁企业联合搭建供应链平台,降低能耗和排放。探索建立跨区域碳汇交易市场,推动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碳汇项目开发,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作者武义青 系河北经贸大学研究员、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