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通过制度引领、文化浸润、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协同推进,形成了崇德向善、邻里和睦、文明守礼的良好社会风气,使文明之花在古城大地花开四季别样红。
古城镇76个行政村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孝老爱亲、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内容纳入其中,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古城村,为了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尚,该村将“红白事简办”标准写入村规民约,由村委会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红白事还要求进行报备和限制花费标准,喜宴饭菜、烟、酒一桌不能超过300元,白事一律是大锅菜,绝对禁止搭戏台、出大殡,一切从简,着力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陋习,有效减轻了村民的人情负担,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同时,古城镇各村还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栏等形式,让村规民约“上墙入心”,强化了村民的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
该镇还注重乡村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以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为主体,广泛动员入党积极分子、离退休人员、爱心人士加入理论宣讲、科普宣传、体育健身等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西马庄村、军张庄村、古城村、张枣杭等村以农家书屋“赋智蓄能”,通过组织“农家书屋+读书会”“农家书屋+亲子阅读”,引导村民阅读经典、学习农技知识,点亮了乡村文明灯。既提升了村民文化素养,也减少了闲聊扯皮、沉迷牌局的现象。该镇还组织志愿者队伍在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组织“团圆宴”“饺子宴”活动,弘扬“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西马庄村在端午节期间组织村民在同心食堂开展包粽子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中凝聚亲情乡情。同时,该镇还组织群众开展文艺演出、书法比赛、读书会、最美家庭故事讲述会等活动,通过“土味十足”的文艺宣传,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增强精神力量,使文明理念润民心。
古城镇通过公布一批善行功德榜、制定一套村规民约、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汇集一支乡贤骨干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文明讲堂,邀请孝老爱亲的村民、热心公益的乡贤分享经历,讲述互助故事,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意识,以良好村风家风民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同时,树立了接力守护88位回民支队烈士的第二代守墓人王志杰、义务打扫村庄环境的退休教师马维义、村庄环境美容师李根长、带领村民发展千亩水果玉米基地的马滨等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成为全镇精神文明建设标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增添了暖色调、激发了精气神。
古城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立覆盖全镇的志愿服务网络,明确服务范畴与频次,让志愿服务成为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固定渠道。通过定期组织公益活动,引导村民在常态化服务中强化责任意识,形成互帮互助的生活常态,使志愿服务从“阶段性行动”转变为“日常习惯”。同时组建固定的监督评议队伍,明确监督内容与评议标准,定期开展风气巡查与集中评议活动。通过常态化的监督提醒与公开评议,及时纠正不良风气,肯定文明行为,形成持续的舆论引导压力,让“不文明”随时被提醒,“文明事”经常被点赞,形成“人人监督、人人践行”的长效机制。(乡村云融媒平台 李晓阳 庞琦 丁磊 常胜柏林)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彭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