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访沽源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们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愁卖”。
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西蓝花之乡”“中国架豆之乡”,沽源年产各类蔬菜150万吨以上,产值超15亿元。这离不开先天的资源优势,更得益于科技的助力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好气候种出“错季好菜”
高海拔的地理特征,给沽源带来了冷凉的气候和较大的昼夜温差。这样的气候条件对蔬菜生长十分有利,能让蔬菜积累更多的糖分和维生素,口感也更为出众。沽源拥有200余万亩耕地,其中42万亩富硒土地为蔬菜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沽源地区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优良,从源头保证了蔬菜的绿色品质。
独特的自然条件,让沽源成为错季蔬菜的优质产区。每当京津冀平原地区进入高温季节,蔬菜生长受到影响时,沽源的白菜花、西蓝花等蔬菜恰好迎来生长旺季。据介绍,每年7月到9月,沽源的蔬菜能及时填补京津市场的供应空缺,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20%左右,还常常供不应求。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形成了多个特色产业带。
科技让好菜“吃上好饭”
菜好,是前提,要让地处偏远的沽源成为北京的“错季菜园”,其中还有大学问。
中国农业大学在沽源县西辛营乡设立的农业科技小院,为当地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他们会定期对当地耕地的土壤进行检测,为每块地制定专属的“营养处方”。农户可以根据处方精准施肥,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蔬菜品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也从过去单纯依赖打药,转变为使用诱虫板、生物农药等更科学的方法。
沽源县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为路径推动蔬菜产业升级。目前,全县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8家。同时,通过“专家下乡+田间课堂”的方式培训农户。二道渠乡的种植户张桂英在种植彩椒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彩椒藤蔓沿着统一高度的吊绳攀爬,果实间距均匀。她说:“按标准留果,每株留4个,果实个头匀称,收购价一斤能比普通果实多卖5毛。”现在她的5个大棚,年收入比3年前翻了一番。
目前,沽源县恒温库冷藏能力达50万吨,13个蔬菜市场年交易量超75万吨;农产品品牌化包装率达25%,架豆、西蓝花等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产业链让好菜“卖上好价”
菜种得好不好,最终得由市场去评判。
沽源以品质为基,借力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平台强势发声,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渠道端,“农超对接”让沽源菜直供物美、京客隆等大型连锁超市;“农社对接”打通社区团购最后一公里;像“柿事如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样的项目,则开辟了农旅融合的新赛道,吸引游客前来采摘体验。市场半径因此持续扩展,从稳固的京津腹地,延伸至长三角、珠三角,乃至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年外销蔬菜超150万吨。(张家口日报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赵晨阳 王晓曦)
(摘自《张家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