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棵“松”,融入这片林
——三个年轻人成长在塞罕坝
7月29日,周建波在千层板分场采集幼虫样本。受访者供图
万亩林海连绵起伏,8月的塞罕坝,翠色欲滴。
60余年前,这里曾是一片风沙漫天、荒凉无人的高寒荒漠。300多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青年来到这里,将荒漠变林海,缔造了人间奇迹。
如今,一群80后、90后接过接力棒,他们秉持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扎根于此,从林场“小白”逐渐成为塞罕坝的一棵“松”,融入到这片林。
7月22日,王雪萌在测量树木胸径。河北日报记者李佳泽摄
为塞罕坝添新绿
7月22日,身着深绿色迷彩服,挎上工具包,90后林场技术员王雪萌进入林地进行回测作业。
她掏出卷尺,从左边开始向右边拉出,环绕树干,熟练测量出树木胸径。这片林地刚完成抚育间伐,这次回测将更好了解树木生长情况。
从小在塞罕坝长大的王雪萌,是一名“林三代”。听着爷爷讲当年创业造林故事长大的她,2019年回到林场,和父亲成了同事。
春季造林期,是最忙的时候。作为技术员,王雪萌和工人们每天早晨五点半到达作业地块,中午在山上吃面包、啃火腿,直到下午六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抬苗、撒苗、挖坑、栽苗……不同苗的技术规范不同,各个流程都需要细致把关,确保苗木成活。
王雪萌介绍,栽苗时用的是容器苗,第一次会下意识地把容器杯的塑料外皮先去掉,再把土坨放进树坑。其实,应该带杯一起放进树坑,先盖上一层土,再把塑料外皮剪掉撤出来。
“看似有点多此一举,实际是怕土坨散掉。因为上山之前已经给容器苗浇了水,如果土坨散了,很可能会失去水分,降低成活率。”王雪萌解释,技术规范必须要较真。
要在坝上真正扎根,不仅要有体力、技术,更要做好思想准备。
王雪萌参加工作时,林场石质山地攻坚造林大部分任务已完成,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艰中之艰。
石质山地造林是在坡度25度以上、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地进行造林。“土层只有两三厘米厚,下面都是大小不一的石块。这就是在石头上种树,为啥非要这么折腾?”王雪萌曾发过牢骚。
“我们那会儿,把牛粪晾干摞起来搭张木板,下边就是睡觉的地方,喝的是雪水。”爷爷语重心长地开导她,讲自己年轻时造林,根本不会想累不累,所有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事干成,把树种活。
听着爷爷的话,王雪萌若有所思。
面对坡陡、少土、保墒难等种种挑战,王雪萌和同事们潜心攻关,寻找突破。造林地块位置偏僻,车子无法抵达,他们就利用骡马甚至人力将树苗运上山;缺土的乱石坡上,他们从别处取土来填……
2024年,10.6万亩石质山地攻坚造林任务全部完成,经过实地调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98.9%和92.2%。
“我不仅要守好这片林,还要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那一株株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如今,已在塞罕坝扎下根的王雪萌,有了自己的期待。
给森林“把脉开方”
和人一样,树也会生病。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周建波就是一位给树木“把脉开方”的“森林医生”。
7月29日10时,千层板分场山林间,周建波走走停停。他围着一棵老树转悠,发现虫孔,拿出本记录,又蹲在一个落叶松树桩前,剥取一块树皮,采集幼虫。
“前面还有一个捕捉收集昆虫的马氏网,今天要把样本收回去,进行有害生物监测分类。”周建波把收集瓶放进背包里,边走边说。
塞罕坝森林覆盖率高,物种相对单一,成林面积占比大,容易发生病虫害。为了让树无恙,周建波和他的同事们,一年到头忙不停。
冬去春来,越冬病虫苏醒,5月防治鞘蛾;6月前后防治落叶松毛虫、白毛树皮象;小蠹虫、叶甲类害虫7、8月活跃;10月气温下降,进入防山鼠时期……
就这样,周建波在林子里,跟虫子、山鼠“战斗”了十余年。
周建波大学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一心想发挥专长的他,2008年毕业后,选择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他在山里林里跑,观察各种害虫生活习性,寻找有效防治方法,一路走来,已成长为林场病虫害防治专家。
2019年,林场遭遇皮象虫害,成虫爬到松树幼苗上,啃食树干和枝梢的韧皮部,导致主梢枯黄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苗木长势和造林成活率。
为了找出防治办法,周建波进入虫情最严重的林区观察取样,展开防治筛选试验。掌握虫子习性后,他用多种农药进行混合比对,配合地膜覆盖、液体覆膜等方法,反复进行试验。
起早贪黑3个月,他终于找到农药最佳配比。
“不防治,树会死;过度防,也会影响生态。”这些年,无公害防治、生物防治是周建波的研究重点。在他看来,防治森林病虫害前,必须经过科学综合评估,根据虫种、虫情,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周建波说,跟虫“斗”也暗藏挑战。
“比如遇到蜱虫要小心,万一被叮咬,可能引发脑炎,还有一些幼虫的茸毛,掉在人身上就会导致皮肤红肿。”去采样,周建波和同事们要长袖长裤全副武装,走出林子,大家也会习惯性地抖抖衣服。
“要说苦,确实苦,但看着这郁郁葱葱的林子,一切付出都太值得了。”周建波说。
讲好塞罕坝的故事
7月31日,王雪彦(右)在塞罕坝展览馆给参观者讲解。受访者供图
“欢迎大家到馆参观。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7月31日9时,在塞罕坝展览馆,90后讲解员王雪彦正向参观者讲述塞罕坝三代人艰苦奋斗的故事。
展览馆分四个展厅,完成一场完整的讲解大约需要50分钟。1万多字的基础解说词,王雪彦牢牢记在心里。
2024年,王雪彦从林场阴河分场调入塞罕坝展览馆,成为一名讲解员。她翻资料,了解王尚海如何带着369名创业者战天斗地,在这个荒凉的地方白手起家;了解第一批大学生怎样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技术难题,留在这里造林,把青春献给塞罕坝……
“说实话,做这份工作前,我并不了解塞罕坝。”王雪彦的老家在新乐市,在承德上大学时曾到塞罕坝游玩,那时只是觉得,这片林子真美,并不知道百万亩林海背后,有那么震撼人心的故事。
下决心讲好塞罕坝的故事,王雪彦查阅了大量书籍、文献,拜访老前辈听他们讲创业故事。这些挖掘整理的资料,都被王雪彦记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让她不断丰富细化自己的讲解词。
一名优秀的讲解员,要让观众把故事听进去,产生共鸣。为了找到“抓人”的技巧,王雪彦学习气息控制、口腔操,反复观看专业讲解员的讲解视频,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动作,一遍遍模拟讲解,寻找最佳的讲解节奏和状态。
“刚开始时,有被观众问住的情况吗?”记者问。
“有,很多。”王雪彦说,“比如林场1977年发生的雨凇灾害是怎么形成的?某张图片上的树木是哪个树种?一开始我都答不上来。”
王雪彦会把讲解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记下来,任务一结束,就到林场气象站、防火办、森防站,找专家逐个问明白。
“最近在补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知识,我得把我们林场投入的新技术、取得的新成果,准确又生动地分享给参观者。”王雪彦说,希望大家通过讲解,了解一段历史,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河北日报记者 桑珊 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