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9方面23条举措,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等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据《新华每日电讯》7月28日报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能产一方物、兴一方业。黄骅冬枣、河套蜜瓜、文昌椰子、吐鲁番葡萄……天南地北的土特产汇聚于各地超市、菜场,让百姓的餐桌更丰富,也让农民的钱包更殷实。如何继续挖掘土特产潜力,让其释放更大价值?实施方案明确一系列鲜明举措,也带来许多有益启示。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这意味着即使是小小的产品,也可能赢得大大的发展空间,闯出一片新蓝海。近年来,许多地方越来越重视做好土特产文章,各展其长、以小成大,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北地貌多样、物产丰富,土特产既有赵县雪花梨等闻名全国的“老字号”,也有“保定冰柿”等畅销“新贵”。“河北净菜”走俏京津市场,打造出高效的流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整体跃升。有这样的优势,我们更应当抓住方案实施的政策窗口期,提升产品品质、创新消费场景,为河北土特产打开更多市场空间。
供给有质有量,消费才能有声有色,市场空间才会不断打开。事实一再证明,供给侧每有创新和进步,市场往往就会给予巨大的交易量回馈。任何一种土特产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保定冰柿”通过靶向脱涩、精准控温等技术,去除柿子的涩感,赋予其细腻绵密的独特口感,让过去的滞销果实成了新晋的网红爆品。柿子还是那个柿子,科技含量增加了,核心卖点突出了,产品就拥有了独特的市场价值。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已不再满足于单纯购买,而更愿意为体验感、文化味与休闲性兼具的消费形态买单。这不仅催生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也在推动土特产消费扩容提质。相关的产业、企业都应当增强市场嗅觉,引导消费观念、拓展消费场景、强化品牌认同,紧跟健康消费等潮流创新创造。同时,各地也应推动农产品消费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借力乡村旅游、民俗节庆等载体,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土特产的产销更加适配当下消费新趋势。
土特产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关系农民收入,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开发多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定能让好资源变成好商品、带来好收益,让更多土特产畅销全国、走向世界,为拓消费、扩内需注入新动能。(王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