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桲椤台村,村干部正在向村民发放救灾物资。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7月30日,在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桲椤台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支秀方指挥挖掘机抢修道路,争取尽快将救灾物资送进村民家中。
“洪灾发生时,村里共有约300人。最深的地方水有两米多,但因为转移及时,我们村无一人伤亡。”支秀方说。
7月25日至28日,兴隆县受两次强降雨影响,六道河镇是受灾严重的乡镇之一。
据了解,桲椤台村多数村民住在清水河北侧相对平缓的地方,少部分村民住在河南侧的山沟里。
27日下午,支秀方为帮村民销售山楂,开车进京。出发前,他特意嘱咐村内所有村干部、党员、村小组组长,当晚有强降雨,晚上别睡太沉,手机充满电,一旦雨大,要及时组织村民转移。21时许,办完事的支秀方决定开车往村里赶。
“大约开了2小时,前方因山体滑坡断交。”支秀方说,当时村里已经开始下大暴雨,河边的村民已转移到村委会,村干部、党员、各小组组长挨家敲门,让村民向高处转移。
“我当时负责主村的转移,先通过村内微信群和打电话的方式通知,那些不接电话的我们就去敲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保民说。
河南侧的山沟里本不是防汛重点,只有一条小河,落差大,泄水快,从未发生过水灾。没想到的是,28日凌晨3时左右,南沟出现了山体滑坡,河水改道,河水涌入村民家中。
“当时听见好几声巨响,就像有人放炮崩山一样。”党员于海生第一想法就是,沟里还有村民。他穿上雨衣,就往沟里走。进沟不到100米,他就看到了塌方的地方,便立刻把情况汇报给支秀方。
此时的于海生已冲入雨中。因为路滑,于海生每走一步都要借助树木保持平衡。最惊险时,于海生身后发生滑坡,他回头眼见着半分钟前抓过的树木滑落进河中。“当时那已经不能叫河了,水中都是石头、泥、树木,如果掉下去根本没有活下来的可能。”他说。
在走了一半时,于海生发现手机已完全没有信号了,他决定先回主村,等雨小些再进沟。28日9时,雨小后,于海生第二次进沟。4个多小时后,于海生通过遇见的村民确认,在他到来前,沟内的党员就已组织村民转移到高处。
15时许,于海生回到村部时,他雨衣上已有几十处破洞,这些破洞记录着他多次与滑坡擦肩而过的经历。
“当时没时间害怕,满脑子只想着多去一户,就能多救一户。”回想当时的场景,于海生才觉得有点儿后怕。
“要不是海生帮忙,我们娘几个可能已经不在了。”村民孙海君说,家中当时有4口人,包括母亲和两个孩子,她一个人根本不能带着其他三人转移。眼见屋内积水即将没过膝盖时,于海生及时赶到,帮助他们转移到高处堂哥家。
29日上午,雨停了,于海生第三次进沟,他要亲眼看到南沟所有村民无伤亡。王保民则组织村干部带领村民开展自救,并分发救援物资。时近中午,支秀方带着两台挖掘机、10多台对讲机绕道回到村里,看见失联了30多个小时的乡亲们正在积极开展灾后重建,他的心终于落了地。(河北日报记者 孙也达 戴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