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鱼儿为何发光》(《当代》2025年第1期)是刘建东“董仙生系列”小说的又一新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董仙生不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以讲述者的身份为我们诉说了一段藏在岁月深处的曲折故事。刘建东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深入人物内心,描绘人性深处的斑斓色彩,将复杂的人生思考融入日常生活所面临的选择与取舍,让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从而去思索与探寻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意义。
小说以董仙生替苏鸿到临水镇送水果为开端,将苏鸿口中“无用的人”许强带入读者视野。许强的出场自带忧郁气质,似乎在长久的时光里,已经成为几乎无人问津的边缘人物。在外人看来,许强主动放弃光明仕途,孤身留在偏远小镇当图书管理员的选择是难以理解的。但随着小说的推演,我们得知许强选择的根源在于其内心的隐痛。许强的妹妹许凤溺亡于临水镇水库,从小失去双亲的他自责没有保护好妹妹。在巨大悲痛笼罩下,许强选择留在小镇并试图寻找真相,也因此几乎牺牲掉了与苏鸿本应美好的婚姻。
许强与妹妹间的亲情深沉且纯粹。怀着对妹妹的愧疚与思念,他常常在夜晚独自前往水库。在许强眼里,水库宽阔静谧,甚至还有闪着各色光亮的鱼群。董仙生被许强的描述所吸引,决定和他一同前往水库。但董仙生感受到的水库却是漆黑的,水面上根本没有会发光的鱼。小说的主题由此深化,发光的鱼作为小说中最为显著的意象,是许强孤独心灵的温暖慰藉,是逝去美好亲情记忆的虚幻再现,承载着他在痛苦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渴望。刘建东借此细腻而深刻地展现了亲情的复杂深沉与不朽力量。
许强的选择,闪耀着人性坚韧与执着的光辉;他所表现出的孤独与迷茫,同样也是人们在面对重大打击时脆弱心理的体现。许强的坚持既是对心中正义的执着追求,也是对内心痛苦与煎熬的逃避。他排解痛苦时常去的水库,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实体,更像是困住其灵魂的牢笼。它静谧且深邃,承载却也放大着许强内心的痛苦,让他沉溺挣扎却无力自救。
小说中苏鸿的形象,则是人性矛盾与挣扎的另一重展现。她在事业上风生水起,成为炼油厂令人敬佩的女强人,但在个人生活中,却陷入了情感的纠葛与道德的困境。她对丈夫许强的情感复杂又微妙,既有对兄妹悲惨遭遇的同情与关怀,又有对其选择的不满与无奈。与会计师孙某的暧昧,让她体验到激情的同时也承受着道德的拷问。人性的矛盾与复杂,在作者笔下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不禁令人思考,倘若面临同样的困境,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成为小说的转折点,悲剧故事也因此缓缓落幕。董仙生陪同苏鸿重新踏上前往临水镇的路,因为在这场洪灾中许强是全县唯一的失踪者。洪水来临之际,人们都按照指挥撤退,只有许强选择了跑向水库的方向。许强的生死与去向小说并未明确交代,只是留下了一个模糊的暗示,或许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解脱,因为这一次他拼尽全力去守护了妹妹,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遗憾并获得了灵魂的自由。与此同时,苏鸿在得知许强的噩耗后悲痛不已,随之与暧昧对象分道扬镳。多年后苏鸿与董仙生重逢,再谈到许强,更多是历经沧桑后的平淡与释然。
此外,小说中出场极少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物镇长,其结局也充满了神秘色彩。镇长被许强当作害死妹妹的嫌疑对象,但许强最后却因镇长的争取,成为营救被困群众的表彰对象。两年后,镇长在深夜驾车返回临水镇时离奇溺亡河中,其结局令人唏嘘。刘建东将古典志怪与现代悬疑元素融入创作,让小说更具叙事张力,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刘建东为我们搭建的既现实又超脱的文学世界里,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相互交织,共同绘制了生命的底色。我们为文字间流淌的真情动容,也为那些无奈的故事遗憾哀伤。故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小说魅力与力量的结束,它会潜移默化地让我们对生命与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留下更悠长的阅读余味。(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