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内唯一盐业专题馆,河北海盐博物馆依托渤海新区黄骅市“长芦盐场主产区”历史底蕴,深入挖掘盐业文物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构建“实证+教育+传播”三维模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
深挖文物内涵,实证共生共荣
文物实证。系统梳理千余件盐业文物,揭示民族“三交”史。唐代胡风圈带壶、金代女真虎型枕、北朝多地域风格佛教造像,生动展现古代黄骅多民族共居图景;海丰镇遗址出土的希腊风格红陶迷宫印模,有力佐证“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的中外文明互鉴。
策展叙事。打造《黄骅三千年民族融合下的盐业发展史》主题展,设置“盐官制度”等19个专题,通过瓷器、盐具等展品,揭示金元时期各族商人经黄骅联通东北亚的繁盛贸易网络,将盐业工具、税制文书等“冷文物”转化为展示民族经济共生、文化互鉴的“热载体”。
打造教育品牌,深化“五个认同”
实践育人。创设“盐博课堂”“盐博大讲堂”“盐博研学”三大品牌,联动33所学校年均开展活动300余场;出版漫画教材《妙不可“盐”》,开发“盐水发电”“石莲子测盐浓度”实验,普及蕴含共同体智慧的盐业科技。
红色铸魂。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介绍黄骅烈士事迹、雷锋同志事迹等,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馆校协同。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盐文化主题思政课程;联合沧州交通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构建“馆校协同育人”模式,年均服务师生5万余人次。
拓展宣教矩阵,突破空间限域
数智赋能。录制“文物精品档案”“盐博故事”视频20期,云端解读煮盐工具中的多民族技术融合;“一眼千年·馆长带你看文物”直播吸引近40万网友云端共鉴;运用三维建模复原海丰镇遗址贸易场景,动态呈现古代海上丝路繁荣与中外交往。
流动服务。组建宣教队伍,携数字展板深入社区、乡村,惠及群众3万余人。
场景活化。复原唐代“十万大军煮盐”、明代“万灶煮海”场景,结合大运河盐运沙盘,具象展现盐民协作生产与国家盐政治理智慧。
创新展陈形式,具象呈现共同体智慧
文化符号有形化。推出《中华榫卯结构文化展》,以榫卯模型、斗拱构件展现各民族共享的建筑智慧,组织学生拼装体验“匠心共铸”;《二十四节气展》结合古琴演奏、四季文物陈列,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红色基因具象化。举办“红色记忆 渤海丰碑”革命档案展等活动,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
非遗符号体验化。《龙腾盛世》特展融入麒麟舞、高跷等非遗表演,使龙文化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的鲜活载体;联动盐雕、剪纸等非遗技艺开发体验课程,让文化遗产成为联结民族情感的坚韧纽带。
河北海盐博物馆以盐为纽带,将历史实证具象化、教育品牌体系化、传播场景立体化,通过馆校共建、数字赋能、红色宣教,生动诠释“盐通则民融”的历史规律,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