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故城县立洋家庭农场负责人秦立洋给燕赵农村报记者打来电话:“今年农场200亩黑小麦收获入库完毕,我算了一下,亩产1240斤。今年是个丰收年。”
2013年,秦立洋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回到家乡故城县,开始尝试引种试种黑小麦。“当时省内外不少地方已经有了富硒黑小麦种植成功的报道,我看准了它的营养价值和市场潜力。”秦立洋告诉记者,“普通小麦收购价1.12元/斤左右,黑小麦每斤卖到3元以上,再加上深加工产品,亩效益相当可观。”
黑小麦是普通小麦小籽粒性状比较特殊的一类小麦,其籽粒颜色一般为深紫、深蓝或紫黑色。与白粒小麦相比,黑小麦面粉的蛋白质、脂肪、淀粉、18种氨基酸及钙、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花青素等均高于普通小麦,长期食用能提高免疫力,具有食疗保健作用,被誉为“富硒麦、防癌麦、益寿麦”。此外,作为一种新的种质资源,黑小麦还具有许多普通小麦达不到的优良抗逆性状,如抗病虫性(抗锈病、白粉病、蚜虫等)、抗逆性(耐寒、旱、瘠薄、盐碱、干热风等)、抗倒伏及分蘖能力强等。充分发挥黑小麦营养保健功能,对改善传统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年来,秦立洋先后流转500亩土地,其中200亩专种富硒黑小麦,并与科研院所合作筛选出适合当地土壤的优质品种。
2022年,秦立洋参加河北省组织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头人“头雁”项目培训。学习期间,他通过与各地学员深入交流,进一步坚定了发展黑小麦特色产业的信心。
如今,秦立洋的家庭农场已经形成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开发出黑小麦全麦面粉、麦片、挂面等十余种产品,注册棋源亿农、秦氏源农两个商标,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为强化管理、提升品质,秦立洋精打细算,除了农场收入,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购置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灌机等专用设备,用于农田管理作业。
在黑小麦加工环节,秦立洋同样也下了一番功夫。
“比如我的黑小麦面粉,采用石磨工艺,低温低速研磨,充分保留了小麦的营养物质及麦香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绿色天然、精工细作,麦香浓郁。”秦立洋掂起一袋面粉向记者展示,“目前在我们当地超市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刚刚开始尝试的线上销售,也已经有了回头客。”
秦立洋还引入了一套溯源系统。每袋面粉包装都有二维码,扫码能看到种植地块、管理记录等信息。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富硒农产品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0%,其中富硒小麦占比超30%。山东、山西等省已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富硒功能农业发展。2023年我国黑麦市场规模达到18.18亿元,其中食用领域2.21亿元,饲用领域14.87亿元,种用领域1.1亿元。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黑小麦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在高端市场和健康食品市场的份额逐步提升。
故城县建国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张连河告诉记者,立洋家庭农场发展黑小麦种植,非常可贵的地方在于跳出了传统农业单纯从种到卖的模式,秦立洋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在这个过程中的探索经验为引领带动其他农户创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以特色产业为支点,科技和品牌为杠杆,推动了“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的良性循环。
采访中,秦立洋向记者介绍了今后的发展计划:一产扩大种植规模,黑小麦面积达到600亩,同时带动100户村民签订农业订单,保底收购;二产扩大生产规模,再增加5套加工、封装设备,达到日加工20000斤黑小麦的生产能力;三产扩大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发动带动有条件、有意愿的村民拿起手机开通直播带货。
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让秦立洋对黑小麦产业有了充足的信心。他告诉记者:“规模适度,不贪多贪大,种植黑小麦风险可控,效益可观。这条路,我会带着乡亲们坚定走下去。”(文/燕赵农村报记者 董志水 图/李安然 王朝阳)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彭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