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地处京杭大运河畔的故城县郑口镇五户村,村西北角一座高大的联栋温室格外醒目。这里是五户村发展集体经济引进的鲟鱼养殖基地。基地内已经投产的养殖池内投放了12万尾鲟鱼苗。村民秘相荣、吴西军来回巡视,按照管理作业规程,定时观测水温,开启或关闭增氧机,投喂饲料。
每天只要有空,五户村党支部书记秘相达都会来鲟鱼养殖基地转一转。
这里原来是村外的一处烂坑塘。2024年,依托上级项目资金,五户村确定了鲟鱼养殖项目。基地这批鱼苗出栏后将为五户村带来近150万元收入。
虽然村子距离县城很近,但前几年五户村随处可见棚屋私搭乱建,街边是杂乱的菜园,村边的废弃坑塘荒草丛生,成为蚊蝇滋生的角落。
改变始于一场由村“两委”、党员干部带头执行的整治行动。
2024年,故城县统筹推进无垃圾、无小广告、无私搭乱建、巷道硬化、建设“小三园”、坑塘治理“六个全域”和美乡村建设,成功入围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面对五户村的乱摊子,秘相达在驻村干部指导下,带领村“两委”班子迎难而上,一方面带头开展拆除私搭乱建、整治坑塘、建设“小三园”的“净化工程”,一方面四处对接考察、招商引资,做好发展集体经济的“里子工程”。
“都是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村民都有抵触情绪。”说起当时的工作,秘相达眉头紧锁,“但是,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五户村长远发展的决心,做事凭公心,不夹带一星半点儿私心,很快大家都接受了。”
2024年,五户村拆除村内违建65处,打造小游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小三园”12处,修建美化道路4.3万平方米,立面改造1.5万平方米。粉刷一新的墙面上,并非千篇一律的标语口号,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本村特色产业元素。一幅幅充满乡村情趣和文化气息的图画跃然墙上。村南坑塘清理整治后,种植莲藕撒下鱼苗,增设了花廊步道、亲水平台等设施。五户村大力整治人居小环境,实现了乡村颜值大提升。
五户村有560户1650口人,1900多亩耕地。别看资源优势并不突出,但在20世纪80年代,五户村在故城县率先成立村级经济组织——农工商联合社,先后建起了棉纺厂、油料厂、棉厂、恒温库、面粉厂等村集体企业,是当地有名的兴业创富、敢于创新实践的典型,享有“运河明珠”美誉。
这次的通过村庄改造,路通了,街净了,民心顺了,再次激发了五户村人创业豪情。
短短两年间,五户村将村内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利用,打造集农产品线上展销、农业科技培训、“直播+短视频”培训、文创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六产”创客中心。招商引进了树屋咖啡馆、故事酒馆等经营项目。
闲置农房和宅基地重新装修利用,新价值被充分挖掘,烧烤小院、咖啡馆、茶馆生意火爆,村民看到了新的商机。
整治与鲟鱼养殖基地相邻的坑塘,利用鲟鱼养殖尾水塘内养鱼,鱼塘上架设光伏板,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一亩水面产生双份价值。项目建成后每亩池塘收益两万元,项目期内村集体累计增收216万元。
引资7000万元建设水木故城未来农场项目,利用玻璃温室智能大棚种植番茄,年收益900多万元,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
五户村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实现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傍晚时分的五户村,街道宽敞整洁,街角旮旯看不到一点垃圾。行道树郁郁葱葱,街边花丛里的月季开得正艳。人们劳作下班回家,大车小辆有序停放。树屋咖啡馆、故事酒馆、烧烤小院,食客渐多,人们在这里把酒言欢、畅享美食乐事。夜幕降临,吃罢晚饭的村民,三三两两围着荷花塘散步。木栈道上,孩子们开心地嬉戏打闹。五户村宁静祥和,“运河明珠”光华初绽。
望着灯火点点、笑语欢声的五户村,秘相达眼中闪着光:“我们五户村的好日子,这才刚开了个头。我们还要铆足劲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文/燕赵农村报记者 董志水 图/李安然 王朝阳)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彭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