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媒·县共建”故城县“三农”成就巡礼活动|故城县东桥村:沙瓤番茄滋味甜


6月5日上午9点,阳光热辣辣地照在故城县西半屯镇东桥村6座番茄大棚上。最南头的一座大棚里,20多位村民正在采摘番茄。他们手脚不停,咔嚓咔嚓的剪刀声中,一颗颗拳头大小色泽鲜红的番茄不一会儿就装满一筐。

村党支部书记许文超不顾汗透衣衫,一边统计着已经装好的货筐,一边接听着不断响起的催货电话。许文超告诉燕赵农村报记者:“村里的番茄已经和景县景百超市的21家连锁店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每天供应100筐。中午时分,我们的西红柿就可以摆上景百超市消费者的餐桌上啦!”

“这是我们村依托镇里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结出的‘金果果’!”许文超话语里难掩自豪。

大棚里,番茄清香扑鼻而来。许文超随手拿起一个沉甸甸的果实,指尖稍一用力,果皮裂开,露出饱满的沙瓤果肉,如琼浆般的番茄肉上可以看到一粒粒饱满的种子。

东桥沙瓤番茄甜,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的写照。在故城县东桥村,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悄然展开。

2023年底,经过多次外出参观取经,反复论证,东桥村确定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思路——

利用上级项目资金建起6座钢架结构大棚,每座生产面积2亩;

当地土壤属于沙土地,适合种植高品质番茄;

依托附近山东省聊城市农科院专家团队的定期技术指导,全程施用有机肥,采用蜜蜂授粉,确保番茄产量和品质;

科学设置种植茬口,全年三种三收,最大限度地利用设施资源条件;

村集体全面负责大棚生产经营,扣除投入成本和人工开支,销售利润全部归村集体所有。

许文超思路清晰,三言两语,把刚刚走过的路说得一清二楚。

“我们控制每棵秧结5穗果,再有一个月采摘完。”许文超介绍,“保守计算,每座大棚一茬收3万斤。景百超市的订单价1.7元/斤,比市面上的番茄高两毛钱。”

“前些天干活时看到蜜蜂飞来飞去,还怪害怕的。现在天热了,蜜蜂不出来了。”正在采摘番茄的孙玉珍今年63岁。她手上忙不停,话语朴实:“我已经干了20来天啦,每天挣50元,活儿也不累!”

许文超算了一笔丰收账:一年“三种三收”,预计总产量超50万斤,6个棚年收入80余万元。

许文超还在操心另一件事,这茬番茄收获之后,紧接着进入下茬种植。他要跟山东省聊城市农科院专家团队预订下茬的番茄苗。

“番茄销售收入扣除投入成本,利润全部计入村集体账本。”许文超信心满满地说,“村集体有了经济活水,村庄美化、环境治理、文化生活等方面就有了保证。村民多了挣钱门路,这棚里长的,就是我们东桥村乡村振兴的希望。”他环视生机盎然的大棚,笑容满面。

棚外日光灼灼,棚内番茄硕果累累。东桥村以高效农业为笔,以科技绿色为墨,在田野上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

6月27日,许文超给记者发来微信:“咱的番茄在景县景百超市销售反馈非常好,回头客很多。”他还发来一段顾客正在选购番茄的视频,背景音里清晰传来顾客的声音:“我已经买过两次,这种西红柿(番茄,编者注)特别好吃,是小时候的味道。”

许文超望着延伸向远方的村路,语气坚定:“这6个大棚是起点,不是终点。我们要让更多乡亲分享产业红利,让东桥番茄闯出更广阔的市场。”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村庄里,每一颗番茄都承载着村民们的梦想和努力。东桥村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团结、创新和奋斗的故事。

西半屯镇干部王瑞健告诉记者,东桥村番茄种植项目获得成功,为全镇推广这样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全镇将进一步发动有条件的村庄,考察选择特色项目,引导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文/燕赵农村报记者 董志水 图/李安然 王朝阳)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彭振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