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冀南大地上,衡水市故城县建国镇褚庄村有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这里是故城县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所在地。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合作社,深入了解其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探寻它的成功密码。
初心如磐 砥砺前行启新程
初次见到合作社负责人刘金海,黝黑的脸庞仿佛就是他的“田野徽章”,深邃的眼神中仿佛藏着一本故事书,记录着他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的点点滴滴。谈及合作社的创立初衷,刘金海感慨万千。2009年,当地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刘金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农业要发展,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于是,他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注资500万元,陆续流转土地450亩,于2009年3月10日成立了故城县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启了设施蔬菜种植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技术缺乏,市场开拓难,遇到的都是困难。咱又是刚入行,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刘金海回忆道。四处奔走找销路,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合作社逐渐走上了正轨。
如今,走进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高标准日光温室、春秋冷棚、钢架小拱棚错落有致,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从最初的小规模种植,成长为集设施蔬菜种植、绿色蔬菜销售、净菜加工、绿色蔬菜管理技术输出为一体的市级示范合作社。
创新模式 合作共赢促发展
在运营过程中,合作社不断探索农业企业发展新模式,积极提高入社社员的技术素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其中,“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是合作社发展的核心模式。
“我们通过合作社带动、基地示范、农户参与的方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农民进行优良品种的设施蔬菜种植。”刘金海介绍。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提高了种植效益,还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互利共赢。
在众多推广的种植项目中,“时速菜”示范种植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大亮点。刘金海说:“‘时速菜’是我给定义的名词。主要是指生产周期短、管理简单的蔬菜品种,具有省工、省时、低投入、高收益的特点,非常适合当地农民种植。”合作社重点推广这一项目,在周边乡村迅速掀起了种植热潮。许多农户通过种植“时速菜”,实现了增产增收。
品质为先 产销一体拓市场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合作社深知这一点,始终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开展蔬菜种植。从种苗的选择、土壤的改良、肥料的施用到病虫害的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蔬菜的品质。
“我们坚持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蔬菜的绿色、健康。”刘金海说。为了确保蔬菜的品质,合作社还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每一批蔬菜进行严格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蔬菜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在销售方面,合作社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建立了产、供、销一体化运作体系。一是与当地田头蔬菜市场合作,将蔬菜销往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的消费者对绿色蔬菜的需求量大,对品质要求高,合作社的蔬菜以其良好的品质深受欢迎;二是与当地商超签订了蔬菜供销合同,确保蔬菜的销售渠道稳定。
“目前,合作社的蔬菜销售率达100%,真正实现了蔬菜从田间成果到市场效益的无缝衔接。”刘金海说。目前,合作社现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90余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120余亩,年产菠菜320吨、茴香330吨、其他各类蔬菜250吨,年产值达600余万元,年利润110万元以上。
荣誉加身 扬帆奋进再出发
合作社的跨越式发展和卓越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2年4月,被认定为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4年1月,被衡水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25年4月,合作社生产的菠菜、冬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严格检测,获批为绿色食品。
对于这些荣誉,刘金海表示:“这些荣誉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激励。”
在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刘金海充满了憧憬。他表示,合作社未来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将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发展蔬菜深加工产业,提高蔬菜的附加值。此外,要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吃上绿色蔬菜,让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蔬菜增收致富”。(文/燕赵农村报记者 李晓阳 毕更新 图/彭振华)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彭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