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河北作为经济大省,要积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筑基固本、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势成链、未来产业开新拓局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夯实根基。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创新资源,打造一批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燕赵实验室,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加快建设燕赵钢铁实验室和燕赵现代交通实验室,积极筹建燕赵绿色化工实验室,打造重点产业创新策源地。高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围绕我省优势领域,依托核心骨干企业或高校院所,建好用好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制定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强化科技、人才、融资、财税、服务等政策扶持,发展一批核心能力突出、集成创新水平较高的科技领军企业。
强化产业技术创新。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聚焦新能源、先进制造、智慧交通等重点领域,编制完善产业创新图谱,围绕氢燃料电池、新型储能、智能芯片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一批“杀手锏”技术。围绕羊绒服饰、标准件、丝网制品等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助力特色产业加快升级。
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对接,推动产学研用无缝衔接,促进更多、更优的实验室成果落地生金。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持、多主体协同配合的科创联合体,实现项目联合研发、成果协同转化、企业共同孵化。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以制造、交通、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场景应用示范行动,促进新技术在现实场景中转化落地,推动更多新产品加快走向市场。强化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构建区域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清单机制,联合京津共建跨区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高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效率。
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就河北而言,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立足自身优势,加快推动钢铁、化工等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集聚壮大龙头企业,对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企业和细分行业中高成长性潜力企业,开展“一对一”定向招引、精准服务,鼓励龙头企业整合重组、跨界融合,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优化项目管理机制,强化项目建设服务,着力推动主导产业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全面提升产业园区能级,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增强园区配套保障和管理服务,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载体。
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107个省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推行“智改数转”,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等新模式在集群普及应用,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跃升。实施“共享智造”拓展行动,加快建设共享平台、共享车间、共享工厂,打造一批“共享智造”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冀有特色”品牌培育行动,积极创建区域品牌,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提高“河北智造”品牌影响力。
推动京津冀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京津冀协同打造的6条重点产业链,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拓链,健全产业协作机制,推动更多河北企业嵌入京津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持续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共同举办“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织网工程”等各类招商活动,提高产业链联合招商效能。强化协同攻关,联合京津高校院所开展“卡点”技术攻坚,深入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链的基础科学研究。优化产业协作,建立链群协同机制,推动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建设取得新成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必须统筹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关系,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
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健全标准体系,实施标准领航工程,围绕钢铁、化工、食品、纺织等重点产业,加强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倒逼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鼓励面向传统产业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迭代,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强化数字赋能,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装备,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供应链和数字园区,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促进企业用能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
促进新兴产业成为顶梁柱。立足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实施电子信息新一轮“倍增”计划和生物医药“焕新”工程,打造产业新增长点,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系统集成与带动作用,建立健全“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聚焦集成电路、氢燃料电池等细分领域,建设一批标志性、带动性重大产业项目,牵引全省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重点围绕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先进算力、低空经济等领域进行部署,开展前沿技术攻关,打造未来技术发现、跟踪、培育、应用链条,助力未来产业发展。培育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遴选一批主攻前沿领域、具备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未来产业主体力量。建设未来产业科创园区,打造一批未来产业标杆孵化器,强化未来产业发展载体支撑。(白树民 杨华)
(作者单位:省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