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文化流转 寻非遗传承密码
——走进廊坊师范学院非遗博物馆
7月5日,参观者在廊坊师范学院非遗博物馆民俗展区欣赏作品。河北日报记者刘英摄
光线在景泰蓝瓶身上流转,折射出宝石般的光芒;花丝镶嵌工艺品上,叶片上的银丝直径仅有0.10毫米;第什里风筝悬于空中,似乎随时会乘风飞向天际……7月5日,当记者走进廊坊师范学院非遗博物馆时,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传统韵味与民间智慧的宝库。
“置身其中,参观者能感受到非遗穿越千年的文化之美。”廊坊师范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非遗博物馆馆长赵文华这样描述建馆的初衷。这座于2018年10月建成开放的非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廊坊市域内非遗艺术品、非遗技艺,其中有130余件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精品。
步入1000平方米的展馆,一幅流动的非遗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在“百戏街”,一面京东大鼓的书鼓上摆放着一副鸳鸯板和一个鼓槌;“玉食街”的桌面上,摆满了薛家窝头、苏桥熏鱼、狄家糕点等非遗美食……
“你看这个薛家窝头包装盒上的几个卡通窝头小人可爱不?这可是我们学校的师生为企业设计的,市场反响非常好。”赵文华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来到博物馆的核心展陈——“燕京八绝”展区,这里集中展示景泰蓝、花丝镶嵌等八大宫廷工艺门类,共70余件(套)精品,凸显着廊坊作为“燕京八绝”传承重镇的地位。
展柜内,赵瑞民大师参与制作的景泰蓝作品《喜凤瓶》静立中央,马福良大师用花丝镶嵌工艺制成的果盘作品,在灯光下流光溢彩。
一件巨大的雕漆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朱江的作品,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银奖。”赵文华介绍,这件作品直径99厘米,使用了剔彩、剔犀工艺,先后髹红黄绿三色漆200多遍,非常难得。
在民俗展区,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芬芳。固安柳编作品泛着浅褐光泽,线条灵动的勒扎葫芦化成天鹅、如意等多种造型,胜芳花灯中的鲤鱼灯、鸭子灯憨态可掬。
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六宫”古建筑模型作品展示。“这批模型是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固安县张咏花了11年时间纯手工建造而成。”赵文华介绍,模型使用楸木制作,均为榫卯结构,按照1∶50比例最大限度还原实物的建筑制作工艺,模型中最小的窗棂厚度仅0.6毫米。
“非遗需要活态传承。”赵文华说,作为高校,理应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近年来,廊坊师范学院以非遗博物馆为基础,建立非遗展示、体验、研究和科普传播体系,在积极开展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帮助传承人打造专属品牌标志、升级品牌形象,推动非遗产业创新发展,培育了一批非遗创新人才。
在博物馆展柜里陈列的师生创作成果令人瞩目:雕漆作品“花云石”获得国内陈设类最高奖——晶麒麟奖;景泰蓝花器设计作品“GLISTENING”荣获中国·大厂景泰蓝实用产品设计大赛金奖;陶瓷作品“海缤纷”走上国际交流的舞台……
“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聘请了一些优秀的传承人作为校外导师,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赵文华说。
6月24日,为期30天的2025年河北省宫毯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在廊坊师范学院开班。采访过程中,记者恰好遇见授课教师、宫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子华带着学生前来参观非遗博物馆,他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为学生进行现场讲解。
宫毯培训班学生、河北东方学院教师宋平平说,将把非遗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让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河北日报记者 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