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河北省高技能领军人才一线风采丨钢筋工捧回鲁班奖

钢筋工捧回鲁班奖

——河北省高技能领军人才一线风采(二)

6月19日,在沧州市通泰园项目现场,白晓军(右)为工人讲解钢筋绑扎注意事项。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摄

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工,到捧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从普通钢筋工,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大元建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安装总公司总工程师白晓军,30年如一日践行工匠精神,始终秉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初心。

6月19日,在沧州市通泰园项目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指导施工的白晓军。他手持卷尺,不时俯身测量钢筋间距,并向工人示范标准绑扎手法。

1995年,白晓军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坐办公室,而是走进工地,成为大元建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钢筋工。他从学徒工做起,白天跟着师傅绑扎钢筋,晚上研究图纸、琢磨工艺,跟钢筋较上了劲。

从识图下料到对钢筋进行调直、切断、成型、安装,短短两年,白晓军便对相关的原理和操作技巧熟稔于心。“钢筋小白”成了技术能手,白晓军当上了钢筋班班长。

钢筋绑扎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固性和安全性。白晓军说:“和钢筋打交道并不容易,钢筋工的操作水平与工程质量紧密相关。我时常想,怎么才能让钢筋工干得更省力、精准,建筑工程质量更高?”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精确控制钢筋间距至关重要。传统钢筋间距标记,至少需要两人配合,一人负责拉尺读数,一人负责标记。这种重复性劳动强度大、速度慢,读数误差或者标记偏移很容易导致间距偏差。

“能不能让机器来干这个活儿?”这个念头在白晓军心中扎了根。于是,他带领同事外出学习,查看资料,反复实验,设计出一款实用的智能钢筋间距打点器。

“这种打点器由手持杆和滚筒构成,装有智能系统,只要预设好间距值,机器便可以自动、精准地进行打点或者划线,几乎没有误差,一人即可轻松操作。”白晓军介绍,有了智能钢筋间距打点器,工作效率提升了80%,人工费用降低了50%。

在建筑一线,白晓军勇于探索建筑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他研发的一种可移动圆箍筋制作装置在灌注桩箍筋制作中得到应用,这种装置可以对灌注桩箍筋一次性作业,让桩箍筋加工实现“零废料”。

从钢筋工学徒到钢筋班班长,再到技术员、总工程师,白晓军始终没有停下技术创新的步伐。白晓军拥有自己的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在钢筋质量控制、深基坑支护、复杂钢结构安装等领域已取得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职业生涯中,让白晓军最自豪的是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项目。这座荣获2022—202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建筑,凝聚了他和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造型独特,形似“回”字,主楼与辅楼以连廊相接,施工过程困难重重。连廊重980吨,要完成连廊吊装,需要在地下室顶部的地面施工,但吊车吨位过重,会导致地下室顶部地面坍塌。白晓军说:“当时很多同行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何攻克这一难题?

白晓军带领团队请教行业泰斗,与高校专家研讨,经过团队日夜攻关,提出大吨位吊车直接在外部吊装、地下室上空设置架空层、制作吊车支脚异型钢垫3种可行性方案。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推演后,他们发现前两种方案施工难度大、费用高,最终敲定了制作吊车支脚异型钢垫方案。

“我们制作出20厘米厚的专用异型钢垫,垫在吊车支脚下方,将千钧之力巧妙分散,减小地面的压力。”白晓军说,他们自主研发的地下室顶板临时支撑施工工法获评为河北省省级工法,并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项目施工还有诸多难点:图书馆门厅及天井上空设计有焊接球形网架,距地高度31.45米,网架向南侧悬挑长度8米,无法采用常规吊装方案;消防能源设备安装、高精度的智能书架、自动化的物联网智慧管理系统等均需要采用创新技术进行施工。

白晓军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将自主研发的大面积高空网架结构铝格栅吊顶施工装置等多项专利成果大胆应用于项目建设中。历时3年,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成功建成。

在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项目建设过程中,白晓军带领团队进行的各种创新有112项。其中,5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3项工法获评省级工法,2项自主创新技术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人行百步,不如百人行一步。白晓军非常重视人才,通过“师徒结对”“项目带教”等方式,培养出10名专业技术骨干,在多个重点工程中挑大梁。

“师傅肯吃苦,爱钻研,对我影响很深。”白晓军的徒弟孙健强,也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30年匠心筑梦,白晓军用执着与创新在建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包括1项鲁班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2项省优工程奖等。同时,他个人也获得了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做建筑要有钢筋般的铁骨,更要有混凝土般的韧性。我热爱这份职业。”如今,54岁的白晓军依然活跃在建设一线,坚持打造更多高质量的建筑产品。(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马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