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衡水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打造地方高校智能人才培养的“新样本”

应用转型探索见实效 卓越人才培养结硕果

衡水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打造地方高校智能人才培养的“新样本”


近年来,衡水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部署,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应用型转型,2024年,该专业入选河北省“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


党建引领,构建应用型专业建设新格局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化转型的背景下,衡水学院充分发挥党建在专业建设中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学校党委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深化改革的示范阵地,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专业建设全过程,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持续激发专业内涵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服务地方、支撑产业、促进就业为导向,衡水学院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系统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创新”的特色专业发展路径。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专业教学团队将党组织建在教学一线,依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服务社会、科技报国的价值理念,推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衡水学院注重校情地情与行业趋势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一体化发展。在课程设计、平台建设、项目孵化等关键环节,学院广泛汇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构建起产教深度融合、教学科研协同、校企协同育人的专业发展生态系统,为区域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协同育人,打造四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衡水学院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搭建了以“课程实践—综合实训—企业实战—毕业设计”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贯通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工程实践、从能力提升到成果产出的全过程。

在课程实践阶段,专业主干课程均配套2-3周的课程设计项目,重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实训阶段,学院依托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实验平台,设置“AI大数据分析实训”“嵌入式智能系统开发”“多模态智能交互系统开发”等实践课程,通过跨课程、跨团队、跨场景的联合项目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系统设计与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则坚持项目驱动、任务导向,鼓励学生从需求分析、功能规划、系统搭建到结果验证全过程参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企业实战是连接高校与产业的关键桥梁。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神州智造、小米科技、河北鑫考等人工智能领域高新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设立多个企业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进入企业岗位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实习,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毕业设计阶段,专业实施“科研+产业”双驱动策略。学生可以选择结合企业项目需求开展课题研究,或参与教师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近一年,专业学生累计获得3项软件著作权、参与横向项目15项,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优化结构,重构多维度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培养方案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打造了基础平台课程、核心技术模块、行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提升等四大模块,形成“平台+模块”分层递进、互为支撑的课程结构。

基础课程涵盖《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注重算法思维和编程能力的培养。核心技术模块包括《深度学习与应用》《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确保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关键理论与技术。行业拓展课程如《传感器技术》《智能无人系统》等,课程内容紧贴地方产业特色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面向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开发。

同时,为培养学生跨学科视野和持续学习能力,课程体系中增设《人工智能伦理学》《认知科学导论》等课程,加强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管理学基础》《心理学导论》等课程,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提升综合素养与复合能力。


卓越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升级

为持续推进专业应用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衡水学院于2024年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卓越人才试点班”,聚焦“精英化+个性化”培养路径,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标杆。试点班在师资配置、课程资源、实践平台等方面实行资源优配,设置专门的课程组、项目组与导师组,实施小班制教学和“一生一案”成长档案。

卓越班注重项目驱动教学与工程能力训练。各课程均围绕项目主题展开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外竞赛紧密结合,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个性化发展支持方面,学院为卓越班配备学业导师、行业导师、科研导师三支队伍,从学习指导、职业规划、科研实践三个维度全过程助力学生成长。同时,依托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科研平台和企业项目,开展阶段性技术沙龙、专题研讨与企业参访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动力。


深化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衡水学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依托省级“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平台,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开发、项目设计、教学实施与成果评价,打造“课程共建、师资共享、资源互用、项目共育”的合作机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技术骨干以“行业导师”身份参与教学全过程,直接参与学生实训指导、项目评审与能力评价。部分企业还设立“企业订单班”,根据用人需求进行定制化人才培养,毕业即就业。学院积极引进企业真实案例和典型项目进入课堂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高度契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


聚焦成效,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并进

衡水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转型发展成果逐步显现。近一年,专业立项省厅级科研项目13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6篇,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门、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改革成果。

在学生发展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近30%的学生进入行业头部企业,部分学生考取知名高校研究生。学院教师立项教学改革课题项目20余项,其中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首次斩获第十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软件组全国一等奖。在河北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展现出良好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潜力。

同时,专业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衡水市科技局、农业农村局、相关企业等联合开展智能农业、智慧水利、工业视觉检测等技术合作,签订横向合同21项,推动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落地,服务地方智能化转型。


展望未来,打造区域领先智能人才培养高地

站在“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起点,衡水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进一步发挥“河北省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提质增效。学院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OBE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推进师资队伍“双师型”转型。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领域的育人共同体,提升专业影响力与辐射力。

衡水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动应用型转型实践,努力成为地方高校智能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