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走向独立生活的“必修课”。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自己愿意选修。(据《中国青年报》6月30日报道)
成绩优异但缺乏生活常识,这样的大学生并不罕见。高校“生活课”之所以受到追捧,正是因为其填补了传统教育的空白。比如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公选课,将租房补贴申请、个税汇算操作、高铁乘坐礼仪等内容纳入课堂,甚至引入医保谈判纪实等前沿案例,精准对接青年成长需求,让大学教育更接地气。此类课程非但没有挤占教育资源,反而彰显了高等教育主动回应社会期待、履行育人责任的担当。
推动生活常识教育落地,高校要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将数字安全、AI伦理、可持续消费等新兴议题纳入课程体系,确保知识供给紧跟时代步伐。同时,教学模式要突破传统桎梏,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创新路径,通过模拟社区治理、设计个人财务规划方案等任务,将抽象理论转变为实用技能。期待更多高校以开放姿态推出更多接地气的“生活课”,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在助其构建扎实知识体系的同时,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唐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