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张家口市崇礼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副站长姜日菲检查虫情信息自动采集设备运行状态。河北日报记者 郭晓通摄
黑暗中,一束蓝色的光格外明亮,这是虫情信息自动采集设备发出的。舞毒蛾等害虫被光亮所吸引,飞过来“探秘”,结果却落入采集设备设置的“陷阱”里。
“设备夜晚自动开启光源诱虫,是大山里的‘数字虫情测报员’。”6月30日,崇礼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副站长姜日菲来到营岔村,检查虫情信息自动采集设备运行状态。
崇礼区森林覆盖率达71.53%,郁郁林海是生态资源也是旅游招牌。炎炎夏日,树木生长进入旺盛期。由于虫害易发,森林日常管护也进入关键期。
“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姜日菲介绍,保护森林资源,防治这种特殊的“火灾”,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防治,把病虫害危害阈值控制在管理范围内。
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仅靠人工徒步监测,难以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现在有了‘数字虫情测报员’,方便多了。”姜日菲说。
打开虫情信息自动采集设备,记者看到了用来采集虫体图像的高清拍照设备。“虫体图像每十五分钟上传一次,为虫害分析提供高清样本。”姜日菲介绍,以往人工发现虫害时,往往是在树木已经出现明显症状后,那时再防治就有些晚了。
在虫情信息自动采集设备旁,是高高架起的实时视频监测设备,能够监测1000米内的林木特征,为技术人员监控林木的生长、诊断病虫害发生等提供便利。
记者在张家口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的数字大屏上看到,林业有害生物物联网监测预警指挥系统中各项监测数据一目了然,“数字虫情测报员”监测到的森林虫害、病害等情况汇聚于此。
“我们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疫情监测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除治;对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能够做到监测准确、防治及时,有效地保护森林生态安全。”张家口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高级工程师张鹏介绍,该市共设置物联网监测设备88台、固定虫情测报灯设备213台、信息素诱捕器1893套。
目前,张家口市建立并完善了市、县(区)、重点区域三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我们还将引入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它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结合历史病虫害信息和气象资料,进行精准分析和预测,进一步提高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张鹏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河北日报记者 王雪威 郭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