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刘海波)孩童10元8元,青壮年100元、200元,耄耋老人成百上千……在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南沟门村93岁老党员曹尚联的家庭会议记录本里,详细记录着全家人的捐款数额,数额不等,却一直在延续。
这个记录本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流年往事、家长里短,折射出年复一年的家风传承与坚守:老人家坚持亲自交党费,儿子大棚里总给贫困户留工位,孙女的剪纸工坊免费培训……
1931年出生的曹尚联,1955年入党,当过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一生骨子里萦绕和流淌着“党的恩情不能忘”的情怀:非典时期72岁坚守卡口、建党百年自费买20顶草帽赠村里党员。
老党员曹尚联在学习党的理论。
“他总念叨入党誓词,党费从不让代交。”孙女曹艳玲说。在《中国共产党章程》扉页上,老人用铅笔写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趁家中人全时,他反复叮咛曹家的后辈,每个人都要把家训烙刻在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紧随共产党的脚步。
坚守土地动脑筋,勤劳带富泽乡亲。2012年,在北京建筑工地上抢手的“老把式”曹德民做了个决定:回乡再创业。
父亲是他心中的无字丰碑。受父亲感召,他抢抓县里建设设施农业的政策良机,贷款建起13栋温室大棚。“党的政策领着走,咱得带上乡亲!”他雇用6名本村的贫困户长期务工,优先录用本地临时工,年助长期工增收2万多元。
如今,最早跟他种菜的张绍才已成种植大户。他说:“曹叔给我提供了种大棚学技术的平台,我才敢承包30个棚!”暖棚里,70岁的李素珍笑着摘黄瓜:“这岁数了还有人用,这些年算算在大棚干活也挣了十多万了!”
从步行出诊到骑车奔忙,儿媳武凤朝守护全村群众健康30余年,亲手迎接十里八村400多个新生命的降生;村里一位哮喘老人走不了路,她就背着孩子上门打针;贫困产妇分娩,她分文不取。无论多累多忙她总说“生命最金贵”。
曹艳玲办起非遗剪纸工坊。
优良家风代代传,弘扬文化气象新。孙女曹艳玲自幼酷爱文艺,骨子里对文化传承充满好奇和憧憬。机缘巧合下,她被丰宁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冬阁大师收为徒弟,潜心学习剪纸技艺。在名师指导下她的创作水平突飞猛进。
“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心帮带众乡亲”。曹艳玲把老宅改造成工坊,2023年“玲玥阁”非遗剪纸工坊在南沟门村成立。曹艳玲带领留守妇女执剪学艺,每堂课先讲党的理论再传授技术,倾力把学员作品变商品,填补学员家用。
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第四代曾外孙女王涵玥一直品学兼优,是学校社团课里的剪纸“小达人”,被多次评为“三好学生”,还获得了“承德市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
家风如金,代代相传。在时光流转中,曹家新生代的血脉里对党的赤诚从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