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形成“政策引导+平台支撑+人才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近3年来驻秦高校转化科技成果1731项
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6月20日,秦皇岛风行兴龙智能康复技术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假肢。该企业依托北京大学的核心技术研发生产各类假肢产品,获得专利50余项。 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孙也达摄
6月19日,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科研人员在检查实验设备。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孙也达摄
6月16日,在秦皇岛中青冶金阀门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产品进行质检。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孙也达摄
6月11日,在秦皇岛中青冶金阀门有限公司,一个个冶金阀门从生产线上制作完成。“燕山大学科技特派团帮我们研发的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利用智能识别焊缝、闭环控制等技术,将重复定位精度提升至±0.005毫米,生产效率提高12.5%。”该公司车间主任张亚宾说,科技特派团入驻公司后,高校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今年预计将达2亿元。
“目前,全市已形成‘政策引导+平台支撑+人才保障’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智恩说,秦皇岛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驻秦高校院所和企业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搭建合作桥梁
推动校企协同创新
6月11日,在秦皇岛通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桥科技”)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用一项“黑科技”——汽车桥壳液压胀形技术加工管坯。这项新技术让公司产品疲劳寿命比国家标准高出35%,每年还能为公司省下逾15%制造成本。“多亏市里组织的政校银企对接活动,我们才能与燕山大学教授合作研发出这项技术。”公司董事长杨芝宝说,现在桥壳漏油、断裂的行业难题被他们一举解决。
据了解,燕山大学、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通桥科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液压胀形技术展开全链条合作,三方构建了“技术研发—装备开发—生产验证”的创新闭环,推动液压胀形技术在汽车、航空等领域产业化应用。杨芝宝介绍,通过引入燕山大学的专利技术,企业成功开发出高精度胀形设备,产品精度提升至±0.01毫米,去年订单量同比增长30%。
燕山大学与两家公司的合作是秦皇岛市推动校企协同创新的缩影。
在利用好驻秦高校资源的同时,秦皇岛市同样注重引入京津高校资源。去年,“北京研发·海港转化”成果签约活动举行,海港区政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秦皇岛亚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各方围绕低碳新材料科技创新,在项目共建、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发挥自身优势,建设低碳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和秦皇岛实习基地,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北京研发、秦皇岛转化。
该市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推动校企精准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在当地落地转化,近3年来,组织承办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和省市政校银企对接会20余场次,发布成果4000多项,现场签约130余项;驻秦高校转化科技成果1731项,其中在秦皇岛市落地转化520项,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3000余项。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跃升
6月11日,在滨沅国科(秦皇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沅国科”),员工们忙着进行“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港口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该系统整合5G、AI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港口设备能耗降低25%、作业效率提升18%。
“要不是市科技局帮我们跑办项目立项、争取资金支持,项目不可能进行得这么顺利!”该企业负责人李海滨表示,等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年减少碳排放两万吨,项目中的相关技术已被纳入我省智慧港口建设标准。
自去年以来,秦皇岛市围绕该市主导产业、县域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揭榜挂帅”项目,鼓励创新主体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通过积极跑办,完成华恒生物“高端丙氨酸绿色结晶精制技术与产业化”等8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支持滨沅国科“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港口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等21个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转化、哈电重装“高温气冷堆核电蒸汽发生器用ERNiCrMo-3焊丝研制及应用”等8个“揭榜挂帅”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0余项“卡脖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信戴卡、中铁山桥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推动秦皇岛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跃升。
自去年以来,秦皇岛市的省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揭榜挂帅”项目支持资金合计2505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1.11亿元,项目产出6.58亿元。
·选派251名科技特派员
建立全链条服务体系
6月13日,在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尼特智能”)生产车间,集控自电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生产线平稳、高速运转。企业负责人赵建斗介绍,公司主要研发、制造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科技特派团帮助企业研发的新技术,让公司产品良品率提升至99.2%,年产值突破3亿元。
帮助尼特智能进行消防应急照明系统研发的科技特派团来自燕山大学。在科技特派团帮助下,尼特智能攻克产品安全风险难题,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财政补贴3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年增187万元,新增就业55人。
除企业、工厂外,在秦皇岛市的田间地头也能看见科技特派员的身影。
6月11日一大早,青龙满族自治县大巫岚镇张庄村村民张泽光和家人忙着耕种田地。“我家有10多亩地,今年种上教授给的甜玉米和水果花生种子,据说这些都能卖个好价。”张泽光说。
“在帮扶过程中,我们对张庄村农作物种植、农户需求等进行了深入了解,提出发展特色产业的设想,并着手开展针对性帮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技特派员朱建佳说,他们为种植户提供的是由该校选育的冀科谷3号、冀科谷6号等优良种子。除提供种子、指导种植外,他们还帮助种植户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为提高收入,张庄村有不少村民养殖牛、羊、鸡等经济效益高的畜禽。青龙山区夜间温度低,入夏之前粪便难以分解发酵,粪便处理成为养殖户普遍遇到的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技特派员蔡爱军利用他们正在研究的低温腐熟发酵技术,促使畜禽粪便在低温条件下腐熟发酵成为粪肥,既减轻了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也增加了农副产品附加值。
目前,秦皇岛市已组建16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选派251名农业和企业科技特派员,建立“需求对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去年以来,通过精准匹配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等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攻克关键技术难题57项,转化科技成果44项,搭建技术创新平台31个,显著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孙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