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五花八门,金融消费者一旦泄露个人信息、验证码等隐私信息,就有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提醒:金融消费者应提高安全防骗的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切莫轻易点击网络链接,做好信息核实,谨防电信网络诈骗。
近日,一名客户到银行网点咨询其名下的一笔不知名贷款分期业务,如拒绝还款是否会影响征信。经大堂经理仔细询问,客户称其在浏览网页时,弹出“扫码立即可贷款提现50万”的广告,客户最近正好着急用钱,便抱着尝试的心态,扫码进入链接并下载某金融App,网页提示“注册激活App最高提现50万元”。客户实名注册并绑定银行卡后,提示其信用不足,后来在App客服引导下,签订了一份贷款合同、分期合同,客户在屏幕上签字确认后提示将发放2万元贷款,但需要缴纳8000元保证金后,再将2.8万元一起打到客户银行卡。大堂经理一听,立即判定客户正在遭受电信诈骗。经查看,客户在某金融App确实有一笔2万元贷款分期记录,贷款提示已发放且办理分期,但客户银行卡并未收到此笔贷款。该行协助客户查询到这家银行客服电话,经咨询银行,这笔贷款分期业务确实存在,但查不到客户所说的贷款信息,拨打所谓的某金融客服电话,发现无人接听,立即告知客户此App应为网络诈骗软件,协助客户报警。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五花八门,诈骗分子无孔不入,诈骗分子利用部分社会公众防诈骗意识薄弱,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客户信息,诱导客户下载指定App、绑定银行卡并泄露密码、验证码等隐私信息,从而达到盗转客户资金的目的。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发出消费提醒:
老年群体由于警惕性低、信息交互受限,极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施骗目标。接到亲友求助电话,可利用提问亲友小名、生活习惯等较私密的问题进行验证,务必仔细核实对方身份真实性,当被要求转账汇款时,务必与家属亲友商议后再做决定,谨防受骗。
社会经验相对较少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对社交媒体上接收到的求助请求,务必谨慎核实对方身份真实性,特别是涉及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更要提高警惕,万不可盲目汇款或泄露隐私信息,谨防上当。
网购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其中快递丢件、损毁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以“快递理赔”为名义的骗局也屡见不鲜。在此,该行也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请务必提高警惕,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确认,切勿在未核实对方身份情况下,轻易添加好友及交易钱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