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诗歌创作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面对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在形式、效率和语言技巧上的突破,诗人如何重塑创作之路?6月27日至6月29日,由省作协、中国作家网主办的第三届河北青年诗人笔会在邯郸市广平县举行,省内外专家学者及我省青年诗人代表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诗歌创作与实践展开探讨,对诗歌的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今年年初,深度求索横空出世,它所展示出来的创作能力在文学界特别是诗歌界激起波澜,引发了人们对文学创作本质的思考。《诗刊》副主编霍俊明认为,不同时代有不同媒介涌现,人和工具之间其实一直保持着对话关系。如今,人工智能对诗歌的冲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他说:“人工智能写作给传统刊物带来了一定挑战,文本原创是作者和编辑所看重的,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目前还不能算是原创。人和诗歌的相遇来自一种本质的精神需求,诗歌文本一定要由人来完成。在人工智能时代,诗人更需要进行自我对话、自我挑战,年轻诗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检验自己的写作能力。”
面对人工智能写作模型功能日益强大的现实,《诗歌月刊》主编何冰凌分享了辨别人工智能写作的经验:人工智能擅长伪造时间流逝感,“蝉蜕”“年轮”“老茧”等词高频率出现;对于本身包含复杂信息的词,人工智能一般不做延伸和细节挖掘;人工智能多用带有机械感、科幻感的词语,尤其是新兴行业的专业术语,把没有内在联系的东西强行糅合在一起;人工智能还喜欢用随机的量词。
如何提高辨识度,始终是诗人创作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这一议题突破了创作者之间的切磋范畴,上升为人类与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展开的独特博弈。我省诗人大解认为,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博弈中,独特的个人经历是机器无法模仿的。他说:“我们要从生活中挖掘细节。细节构成的场景,包含着诸多诗性元素。诗歌创作要重视创新,用细节呈现代替词语堆砌。”
在我省诗人郁葱看来,写诗就是写人,写对世界、对自然的感知。对于一个成熟诗人来说,有时书写不在于运用技巧,而在于运用情绪。这无疑是人工智能难以做到的。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省作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浩认为,文学应葆有始终不变的“质”。人工智能的出现,不应让我们对诗歌的本质方向产生动摇。“创作者应继续在文本中强化对文学真知的探寻,继续为个人的缪斯画下独特的面部表情。我们还要注意捕捉这个时代最有表征性、倾向性的事物,注意自我与它们的关系。”李浩说。
与会青年诗人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独孤赟认为,在人工智能重构创作边界的时代语境里,诗人更需以自觉的创作意识,将个体生命深植于燕赵沃土的文化根系,让诗歌成为联结自我与大地的精神纽带,在文字的阡陌间生长出朝向本源的深沉力量。陈赫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可以倒逼诗人反省自身的创作,从而催人进步、令人警醒。人工智能没有真情,所以永远取代不了人类写作。青年诗人仍需保持警惕,不能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创作。(肖 煜 张英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