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要打破传统分散减排模式,加快向全域协同绿色低碳发展转变。对此,就要在空间优化、产业转型、制度协同上下功夫,构建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新模式,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以及城镇开发边界,分单元识别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治理差异化管控要求,着力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使之与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化布局。一方面,通过生态廊道增强碳汇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容量;另一方面,以产业集约化发展为生态廊道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而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构建循环共生的绿色产业体系。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推动产业体系生态化、低碳化转型,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消耗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模式。一是构建跨行业物质循环网络。基于产业共生理念,促使不同行业的副产品与废弃物成为彼此的原材料,达到变废为宝的目标。例如,钢铁厂的余热可供应周边区域供暖,化工废料经处理后可作为建筑材料等。二是大力研发并应用原创性、颠覆性绿色技术。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降低绿色技术研发应用成本与风险,促进产业向绿色化转型升级。
形成绿色发展合力。技术与产业的深刻变革,离不开制度层面的保障和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构建动态灵活的碳预算执行评估与考核机制,对碳排放总量进行动态分配与管控。完善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展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针对具有公共属性的生态产品,进一步明确产权边界,科学核算价值,借助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生态信用确权体系,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行为获得合理回报。强化智慧监管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实用的“监测—预警—调控”治理闭环,对碳排放进行实时精准监测,提升监管效能,降低治理成本。(耿世刚 徐晓娜)
(作者单位:河北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