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中小微企业日”。我国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是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活力的具体承载。从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以“硬约束”破解中小企业“要账难”,到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供应链,帮助其进市场、拿订单,再到开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今年以来,针对一些企业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各方加大力度,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据《新华每日电讯》6月28日报道)
一系列具体务实的政策举措,彰显了各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结构转型任务繁重的当下,帮助中小微企业克服面临的困难,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就要持续在细微处发力,多些精准滴灌、精耕细作。
突出政策的精准。让惠企政策落到实处,让中小微企业得到实惠,这就需要做好政策解读,同时要加强精准传播,提高政策知晓度,打通落实梗阻,确保“应知尽知,应达必达”。近年来,河北推出惠企利民政策通平台、智慧河北加计扣除平台,前者实现政策信息线上精准推送与便捷查询,后者则打通从政策匹配、费用归集到申报审核的线上闭环,大幅提升了政策兑现效率。打通惠企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企业及时、精准、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才能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心无旁骛谋发展。
保持服务的精细。越是形势复杂、诉求多元,越要下足“绣花功夫”,找准小切口精准发力。有关方面应强化问题导向与服务意识,设身处地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现实困难,分类制定解决方案,让服务更有针对性。例如,北京鼓励支持金融信贷产品创新,推出“京彩广告贷”等专属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江苏给工厂装“大脑”、让产线上云端,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聚焦企业痛点难点,摒弃“大水漫灌”,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精准服务,才能让中小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当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更是达到1.46万家。一些中小企业规模虽不大,却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成为市场的隐形冠军。这背后,既有真金白银的精准帮扶,支持其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也离不开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系统等针对性服务支持。期待各地坚持在细微处发力,做好精准服务文章,持续为中小微企业破解难题、做优环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创造积极性主动性。(赵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