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多种方式讲好红山文化“河北故事”
6月26日,“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图为展览现场。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摄
“这件异形三联璧是去年在宣化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出土的,它通高4.75厘米,蛇纹透闪石质,墨绿色玉,上窄下宽,器身呈‘DNA双螺旋结构’。”6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东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现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多联璧是红山文化标志性玉器之一,多见双联璧和三联璧,本次参展的这件器物与传统联璧相异,属首次发现。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48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以玉为礼器和龙崇拜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文明特征。本次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上,我省郑家沟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玉三联璧、玉鸮、玉蝗等文物精彩亮相,这些或灵动或朴拙的红山文物,充分展示了河北红山文化的考古成果。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红山文化考古研究工作,设立红山文化遗址保护组、考古研究组、工作保障组等,与辽宁、内蒙古考古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起推进“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展测年、古DNA、碳氮同位素、玉石器加工技术等多学科考古研究,在承德、张家口地区开展考古调查,陆续发现了300多处红山文化时期文化遗存,为红山文化西迁洋河、桑干河流域地带提供了实证。
“宣化郑家沟遗址就是张家口地区发现并发掘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对认识张家口史前文化的发展演进、红山文化与张家口当地文化的碰撞融合、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均有重要意义。”张文瑞介绍,该遗址自2022年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出土陶、玉、玛瑙、蚌等文物数百件。碳十四测年显示,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年代距今约5100年至4800年间,其文化内涵既包含了红山文化主体元素,又兼具本地文化特征,可能代表了红山文化向西南扩散过程中与张家口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以石垒墙、以石筑墓、积石封顶,积石冢是红山文化最为典型的墓葬特征,平泉东山头遗址积石冢出土的两件陶塑人俑,男俑面容安详,头戴笠形帽,足着短靴,双臂交叉置于胸前,女俑微微仰面,双手内旋以托双乳,小腹隆起,细部刻画极为精妙。
“陶塑人俑以写实手法制作,真实再现了红山人的外貌特征,对我国雕塑史、服饰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人员介绍,平泉东山头遗址墓葬随葬品玉器和陶俑的组合,是红山文化墓葬考古的首次发现,是其随葬品组合的新形式,也是“坛”“庙”之外“冢”内首次发现陶塑作品,反映了红山文化葬制的复杂性及其演变的新动向。
除平泉东山头遗址外,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下花园区、赤城县、阳原县、涿鹿县等地共计发现积石冢数量252座。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张家口是红山文化晚期人群活动的重要区域。
考古发掘,是为了更好保护。为此,河北省文物局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张家口地区红山文化遗存保护长期协作机制,将张家口地区红山文化重点遗址全部纳入档案管理。对宣化区、涿鹿县、阳原县91处积石冢采用设立围挡、安装并网视频监控等方式,实现“人防、技防、物防”全覆盖。
此外,相关部门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拟建立中华文明探源、人类演化以及动物、植物、环境考古,同位素分析、玉石器考古等实验室。目前已完成实验室选址场地清理、实验室仪器设备参数核实以及实验室施工方案设计、场地改造施工方案设计等工作。
为做好我省红山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河北省文物局指导张家口市博物馆举办“文明曙光——新石器时代西辽河流域与燕山地带红山文化联展”,翔实的图文介绍、精美的文物展品,将红山先民的生活与精神等信息传递给参观者。
“此次到上海参展,是我省不断向外传播红山文化、扩大影响的又一个案例,彰显着燕赵大地史前文明的神秘,也向外界展示了河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省将持续组织做好宣化郑家沟遗址、平泉东山头遗址2025年度考古发掘项目,继续推进张家口地区和承德地区红山文化专项考古调查勘探,完成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并做好河北红山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推动跨学科理论范式创新与学术共识构建,提升河北红山文化影响力。(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刘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