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文艺评论|河北地域艺术研究的新高度——评邢建昌主编《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

由邢建昌主编的《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是《河北艺术通史》大型编纂工程之综合卷部分。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河北地域艺术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秉持大艺术观念,《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系统梳理了从史前至清末的河北艺术发展脉络,历史的精神和比较的眼光贯穿了写作的全过程。该书以宏阔的视野、严谨的架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地域艺术史的撰写带来了崭新气象,在对不同门类艺术的全景式扫描和现代性阐释中,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打造了河北样本。

该书在编纂过程中打破了以往地域艺术史写作“以今律古”的行政区划的束缚。邢建昌指出:“燕赵大地的艺术基因,绝非现代行政边界所能框定,而是深深根植于历史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秉持这样的理念,书中清晰展现了古代河北艺术从泥河湾遗址原始艺术的萌芽,到战国中山国青铜器的多元风格,再到北朝石窟造像的胡汉交融,其中,中原、草原、西域三大文明体系的互动轨迹非常明显。作者试图在历史语境、具体情境和文本分析的互动中,找到进入艺术史问题的内在根据和言说动力,努力做到使然与应然、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在充分展现河北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艺术样式和代表性艺术作品的同时,刻画出河北艺术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风貌。

古代河北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自由奔放与质朴典雅在此冲撞融合后形成了以慷慨激越为底色的早期河北精神的主调。书中援引黑格尔“悲剧崇高论”与宗白华“意境说”,将这种地域美学升华为“大美与壮美的共生”,为地域艺术研究提供了宏阔的哲学视野。

该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史料的系统性整理上,还体现在观念的创新上。编纂团队尤其注重将特定艺术现象的考察与社会现实分析、时代语境的体悟相结合。以元杂剧艺术为例,书中不仅系统梳理了关汉卿、白朴等剧作家的创作成果,更结合宋元城市经济的繁荣、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揭示了戏剧艺术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指出这种互动关系也是戏剧走向成熟的动力。

《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设音乐、美术、舞蹈、戏曲、书法、杂技等多个门类,在对各门类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的同时,也努力打通不同门类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立体化的艺术史图景。例如,在绘画领域,从汉代墓室壁画所体现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到北宋李成笔下的寒林山水,再到许道宁的狂逸山水,清晰地展现了河北绘画艺术审美范式的转型轨迹。在陶瓷领域,以定窑白如雪、薄如纸的瓷器特点为切入点,把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化,凸显了河北工艺美术在对外交流中地位的重要性。在书法领域,从最初的表意符号到“中山三器”的铭文,从秦汉时期的古朴稚拙、魏晋时期的刚劲,到元代的遒劲、明代的尚变求新和清代的古意盎然,凸显了河北书法多元融合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民间艺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河北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水平高超,充分展现了河北民间的社会风貌、思想状态与价值观念。例如,通过对武强年画的“喜(喜鹊)上眉(梅花)梢”“平(花瓶)安(鞍)富贵”等经典作品意象的分析,揭示出河北先民农耕文明时期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对于皮影戏,则将日常景物、人物造型、唱腔、演出形式、剧本等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揭示了皮影艺术深受百姓喜爱的原因。书中不仅重新搭建了地域艺术史的叙事框架,还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因宝库。

艺术史研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在文化生态的整体视野中把握艺术现象的生成逻辑。肩负着这一学术使命,来自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文旅厅、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学院、河北北方学院、河北传媒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美术、戏曲、音乐、舞蹈、雕塑、书法等领域展开了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正是这种跨学科的协作,既确保了各领域专业研究的深度,又使整部著作展现出多维度的学科对话与融合的魅力。相信《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的付梓,不仅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河北艺术的总体风貌,也为地域艺术史的写作带来新的可能性。(范爱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