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文学肩负着独特且重要的使命。新时代作家如何创新叙事模式,让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6月14日,“我们在太行山上”主题创作宣传活动在邯郸涉县举办,河北作家和京津冀网络作家围绕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与新时代书写展开交流探讨。
作为塑造和传承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优秀抗战文学作品成为一代代人对抗战历史的共同记忆和精神纽带。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河北诞生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孙犁《荷花淀》、徐光耀《小兵张嘎》、梁斌《烽烟图》、刘流《烈火金钢》、雪克《战斗的青春》、冯志《敌后武工队》、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大批抗战题材作品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作家宁雨近年来致力于抗战题材的发掘和书写,报告文学《抉择,是那样的磊落和坚定》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战地记者仓夷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一座仓架的信仰》以河北阜平山区特有的“仓架”为叙事核心,通过历史纵深与现实变迁的双线交织,展现了当地人民在抗战烽火与脱贫攻坚中的精神传承。
宁雨认为,题材是艺术创作的根基。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涌现出许多英雄群体、革命英烈和无名英雄。新时代作家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入学习、研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锻炼打捞历史细节、历史故事的本领,弥补生活短板,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以写史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如何书写革命历史,使之成为统一的民族意识和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文学创作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作家康志刚认为,创作抗战题材小说,要处理好史料挖掘与审美转换之间的关系。他以作家刘建东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为例,谈到该作品并没有直接反映地下工作的残酷激烈,而是以画师为女孩母亲画像的故事为载体,揭开了革命者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凸显他们坚强、隐忍的性格与情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深情赞颂。
“文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塑造记忆、唤醒情感、传递价值、启迪未来的重要力量。”作家邢建军强调,要充分挖掘未被广泛关注的真实史料,以微观真实增强题材的历史质感。写作时要跳出宏大战争叙事单一框架,聚焦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用创新手法重构历史美学,用细节传递力量,提炼抗战精神中的当代价值。
历史绝非教科书上那些单调的年份与事件所能概括,它应是鲜活的场景与故事共同编织的壮丽画卷。作家云舒谈到,自己父亲就是一位革命军人,“我是听着战斗故事成长起来的,那些生动的场景、鲜活的语言、感人的故事像一粒粒种子埋藏在我心里,在光阴流转中萌动、发芽。它们自然而然地融入我的创作之中”。太行山上藏着太多震撼人心的生命史诗。云舒尝试用文学为真实的历史提供丰富想象,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触摸到时代的质地。其长篇小说《筹算》的灵感源于对抗战时期金融史的挖掘。她目前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依然以抗战为引子,描写太行新农人以他们的智慧和满腔热血,在这片曾见证无数英雄故事的土地上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答卷。
作家杨辉素提出要做“历史的拾穗者”,挖掘乡野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和历史细节,寻找未被覆盖的领域和未曾发现的角度;要将抗战精神与新时代故事相结合,既要展现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和英雄壮举,也要反映新时代太行山区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幸福生活。
网络文学凭借其广泛的受众基础、强大的传播力与灵活多样的叙事形态,在传承抗战精神、激发爱国情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何用网络文学更好地书写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激发读者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炽热情感?
北京作家晨飒表示,作为一名长期深耕工业题材的网络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资深军事迷,抗战历史一直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年3月,我参加了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网络作家‘书写抗战精神’主题采风活动。”晨飒认为,网络作家应拓展书写视野,既要塑造真实立体的英雄,更要展现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智慧与奉献。在新的文化和文学语境中,要用富于时代感的讲述方式,让英雄故事穿越时空,使抗战精神历久弥新。
6月13日,2025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名单公布,我省网络作家张家四叔《鏖战朝阳》和知白《天下长宁》入选。
《鏖战朝阳》以河北丰厚的抗战历史资源为依托,通过神枪手杨珍的视角,讲述了晋察冀军区北山支队在朝阳堡村以少胜多重创日军的战斗故事。张家四叔认为,网络作家应有意识地将抗战精神融入创作,在讴歌英雄的同时,更深入地探讨战争的根源、人性的复杂、历史的选择、和平的珍贵,赋予作品更深邃的思想性。
2018年至2025年,知白创作了《长宁帝军》《不让江山》《天下长宁》《全军列阵》四部网络小说。他说,这些作品的成功与其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等精神深刻融入叙事和人物塑造,使之成为作品的精神内核不无关系。“没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就写不好历史题材作品。”知白表示,抗战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内核,对网络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滋养作用。网络作家应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在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的背景下,用抗战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力量,鼓舞人们克服艰难险阻、应对复杂挑战,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河北日报记者 肖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