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王浩屯镇孙化屯村的麦田里,一场以“科技赋能丰收”为底色的小麦测产活动拉开帷幕。应2025年河北省农作物种业工程(种业企业扶优)建设项目部署,河北沃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山东省农业专家组成测产团队,对当地种植的“沃麦33”开展实打实收验收,用标准化流程为鲁地农户呈现品种的丰产实力。
测产现场,专家组严格遵循农业农村部测产规范,以“随机选点、实地丈量、当面核算”的全透明流程,完成地块划定、籽粒收获及样本处理。从电子测距仪精准测定地块面积,到收割机轰鸣作业中的杂质剔除,再到参照国家标准的含水量折算,每个环节都彰显着“用科技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最终验证了“沃麦33”在山东生态区的适应性与增产潜力。
“今年部分区域遭遇阶段性干旱,但‘沃麦33’的分蘖力、抗倒性和灌浆表现都超出预期。”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王希国现场点评,“田间表现出的群体整齐度和穗层厚实度,说明这个品种不仅能扛住逆境,还能让农户省心管理——这正是稳产增收的关键。”
作为河北沃育农业自主研发的抗寒抗旱、耐盐碱多抗品种,“沃麦33”此前已在华北多地完成多年试验示范。河北沃育副总经理付文涛在测产现场提到,此次山东实测的优异表现,让企业更坚定了“让良种扎根主产区”的推广路径:“我们在山东等地建立的示范田,正通过‘品种+技术’配套服务,把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全流程方案带给农户,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看得见的丰收。”
夏收时节的麦田里,观摩的种植大户们捧着饱满的麦穗频频点头。“往年总担心品种扛不住旱情,今年看这测产现场,明年咱也敢放心换种了!”一位农户的感叹,折射出良种对种植信心的提振。
这场发生在鲁地的测产实践,不仅是“沃麦33”品种优势的生动展示,更勾勒出“企业创新+区域适配+农户受益”的种业振兴路径。当农业科技以实测数据为桥梁,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正随着一粒粒良种的落地而愈发坚实。(魏曼丽)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穆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