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大学生医疗健康创新创业大赛举办

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铮

路演台上,年轻的面孔自信展示创新项目;评委席前,专家为一项项好创意频频点头。6月16日,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大学生医疗健康创新创业大赛在雄安新区举办。此项大赛是第二届场景汇医疗大健康技术应用大赛的预热活动,10项来自高校青年师生团队的创新创意项目同台竞逐。

6月16日,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大学生医疗健康创新创业大赛在雄安新区举办。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铮 摄

参赛项目中,既有探索肿瘤精准诊疗的前沿科技成果,以分子靶向、基因测序等创新技术叩开个体化医疗的大门,也有智慧急诊影像系统所蕴含的人文温度——通过AI辅助诊断缩短危急重症的判读时间,让冰冷的影像片成为传递生命关怀的介质。这些创意创新成果,将专业医疗资源与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对接,点亮医疗大健康的未来。经过路演展示、专家评选,共有6项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4项作品获得优胜奖。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治疗过程中,如何在尽可能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保证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始终是医学界一大难题。华北理工大学师生团队带来的“多模态影像融合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放疗靶区智能勾画系统研发”项目聚焦精准放疗,探寻破题可能,荣获大赛一等奖。

“目前,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前,需要人工勾画放疗靶区,这就存在过分依赖医生工作经验,单次勾画时间过长,靶自动化过程中存在位移误差、反应误差等问题。”该项目研发团队成员、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研一学生毛宣茗介绍,团队将多种模态影像进行融合,通过AI交互,不断提高靶区勾画的精确度和灵敏度,大幅减少靶心定位误差,使原本人工需要20多分钟完成的肿瘤靶区勾画任务,缩短到3至5分钟。

高校医工融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工程技术创新与临床需求精准对接。北京理工大学的“基于脑—神经纤维跨尺度模型建立及应用”项目通过力学建模的方法,等效弥补医学上脑损伤检测空白,是一场医学与力学的“双向奔赴”,获得优胜奖。该项目团队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兵器力学系硕博连读学生雷印泽介绍,目前学校组建了一支10人团队,进行颅脑极端载荷方向研究。

“今天在现场看到很多好创意、好项目紧贴临床应用,体现医工融合。”大赛评委、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袁雅冬点赞手术实时导航微创多模态病理探针、基于CT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肺功能指标等项目。她期待这些好点子、好创意向着“好用”的方向持续发力,推动临床治疗和诊断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与标准化。

2